作者:吴旭银 周正友 赵桂强
摘要介绍了连粳7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连粳7号在大中农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农场;连粳7号;高产;栽培技术
连粳7号由通育124生产田选择自然变异株经系统法选育而成,栽培产量表现突出[1]。现将连粳7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中熟品种,生育期136 d,株高95~100 cm,株型中散适中,茎叶浅绿色,主茎13~14叶,穴有效穗25个,分蘖力强,剑叶长度为中。穗长20cm,中散穗型,主蘖穗整齐,主穗粒数180~210粒,平均穗粒数120粒,着粒密度中,结实率90%~95%。长椭圆形粒,籽粒黄色,具稀短芒,千粒重22.3 g。
1.2米质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结果:糙米率83%,精米率76%,整精米率69%,粒长4.9mm,长宽比1.8,垩白率5%,垩白度0.5%,透明度1级,碱硝值7.0级,胶稠度82 mm,直链淀粉含量18.7%,蛋白质含量7.4%。
1.3产量表现
2002年省预备试验平均产量8 581.5 kg/hm2,比吉玉粳增产7.5%;2003—2004年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8 089.0 kg/hm2,比吉玉粳增产3.4%;2002—2004年平均产量8 253.0 kg/hm2,比吉玉粳增产4.8%;2004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571.0 kg/hm2,比吉玉粳增产0.2%。
2栽培技术
2.1种子准备
选晴好天气晒种2~3次,用比重1.08 g/cm3的盐水进行选种,并用16%恶线清400~600倍液浸种48~72 h。
2.2培育壮秧
2.2.1精制苗床。精制苗床,抓好“三要”:一要早,干整机开沟的,抓住有利天气早开沟,利用雨后多次验平;二要平,挑高补低,确保秧池格内高差≤2 cm;三要畅,秧池沟系要深,确保排水通畅,利于秧苗旱育,促苗老健,提高抗逆性[2]。
2.2.2科学育秧。采用塑盘育秧,每盘3 500株,盘落谷量120~130 g。播后半旱控水,促进长根;对营养土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肥料,做好秧田期病虫草防除。超龄秧将导致大田有效分蘖叶位减少,加速大小苗分化。尤其是无纺布育秧,后期布内气温比露天育秧高、生长快,超龄危害会加重,所以应严格控制秧龄在13~18 d。此时秧苗2.5~3.5叶,苗高12~15 cm。
大田机械平整质量是栽后管理的基础,关键是控制水层[3]。要提早泡田,将土壤泡软,灭茬时,要控制水层,使秸杆与土壤充分粘合,提高灭茬旋田效果。平整后结合化除淀足时间,提高化除封闭效果,防止插深不发棵,甚至下沉死苗。
2.4提高栽插质量
要求用运秧架分层运秧,也可用“地龙”运秧。准备地膜,用于雨前秧块挡雨防水,防止秧块过湿变形。根据叶龄确定基本苗,并做好增穴和补秧工作。一般四叶期栽插,5个分蘖叶位,争取330万穗/hm2,需栽插97.5万株/hm2。栽时绝不能因抢进度栽深秧,以免降低成秧率,造成僵苗不发。对当天栽不掉的秧,必须摊放田头,防止受捂,留待补秧。
2.5肥水管理
水稻全生育期施尿素600 kg/hm2、一铵225 kg/hm2。具体施肥技术如下:①基肥:在大田耱好后机械抛下,施尿素112.5 kg/hm2、一铵150 kg/hm2。结合土壤化除封闭保水,防止窜肥和水肥流失,大雨前,开好平水缺防倒缺。②返青分蘖肥:第1遍分蘖肥,在插后7 d左右,缓苗期第1次晒田覆水前追施,施后复水,使肥料随水入土,提高肥效。施尿素112.5 kg/hm2;第2遍分蘖肥,在插后14~15 d,第2次晒田覆水前追施,施尿素150 kg/hm2,施肥水层≤3 cm。③穗肥:一般中粳等5个伸长节间品种,基部第一节间刚开始伸长2 mm左右,为倒一叶期,此时刻必须立即追施促花肥,一般施一铵75 kg/hm2、尿素112.5 kg/hm2,对叶色落黄早、生长量小的群体要提早到倒5叶施用,并适当增加用量,并于倒4叶再施1次穗肥,早施促花肥有利于保蘖增穗;④保花肥:施尿素75~90 kg/hm2,减少颖花退化。注意适当提早追施,确保剑叶期得力,减少颖花退化,破口期开始落黄,提高抗病能力,减少花壳,防止贪青,提高稻米品质,防止后期低温冷害。
坚持有水插秧,过水保苗,晒田促根,分次轻搁,间隙灌溉的管水原则。重点是抓好插后15 d左右的水浆管理,提高秧苗成秧率,促进早发棵。
2.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采用土壤封闭除草,用30%丙草胺900 mL/hm2+10%吡嘧磺隆270 g/hm2;插后15~20 d,用2.5%稻杰油悬浮剂750~1 050 mL/hm2排水施药,隔天覆水,并保持3 cm水层5~7 d,草龄小用低量,草龄大用高量。对千金子用10%国产千金乳油1 350~2 100 mL/hm2排干水喷药,隔天覆水,并保水5~7 d。
3
参考文献
[1] 廖建东,周晓辉,何兆琴.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5):161.
[2] 陈金安,黄孝湘,匡银近,等.优质糯稻引种与高产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7-58.
[3] 潘玉霞,顾明龙.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2):33-3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