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北沿海林地立体生态开发模式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096 日期:2024-06-07 来源:论文网

     作者:王丽 陈胜利 王彬 殷倩

  摘要阐述了苏北沿海林地进行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性,总结了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其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以期促进该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地立体生态开发;重要性;模式;效益;措施;苏北沿海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农业发展进入了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由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增加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其中,生态性问题制约农业发展愈益严重,仅水旱等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 000亿元以上,相当于我国2001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5。由生态恶化造成的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粮食减产、水利设施报废及生态移民等生态问题制约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林地立体开发经营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可以使土地及其空间的光、热、水、土得到更充分利用。它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对比其他土地利用系统,林地立体开发经营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重要性
  苏北沿海南起长江口,北至赣榆县绣针河口,总长度约954 km,是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林种、多模式和多功能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起到了调节水文过程、改善水质、支持植被、提供动物栖息场所等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膨胀,苏北沿海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物种单一、结构简单、自我调控能力弱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不仅源于沿海地区极易遭受台风、暴雨、洪涝、盐渍化、风沙、干旱、干热风、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胁迫,地处胁迫频率大和干扰力度强的脆弱生态系统之中的先天不足,而且来自经济当事人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部门割据对资源的非优化利用、不合理的滩涂围垦等),加剧了沿海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后天失调。这2支巨大的冲击力严重制约了苏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苏北沿海地区大力推广林地立体开发经营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林地立体生态开发的主要模式
  2.1林下间种模式
  林下间种是赣榆县较常见的立体开发模式,通过在林下种植一年生作物,提高林地短周期效益。厉庄、黑林等地,林下套种豌豆、小麦等作物,以耕代抚,以农促林,达到林农结合、效益双赢的目的。金山徐福茶厂在林下间种茶叶,最大程度地模拟自然环境建成森林茶园,形成了林间种茶、茶边种草、以草养畜、以畜产肥、以肥产气、以气制茶、积肥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现已种植生态有机茶20 hm2,生产“徐福”系列茶叶10余个品种,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
  2.2林畜、林禽模式
  目前,赣榆县许多地方开展林下种草养畜或直接在林下养鸡、肉鹅、羊等,有效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资源,发展养殖业,形成动物食草、粪还林、林木利用价值高的生态循环食物链[1]。班庄、吴山、塔山等地的农民在林下养鸡、鹅等,年增收3.75万元/hm2,鸡粪、鹅粪作为肥料还土,可减少肥料投入,同时树木的虫害也得到有效控制。
  2.3林菌、林油、林菜(花)间作模式
  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以林地废弃枝条为部分营养来源,在郁蔽的林下种植双孢蘑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门河农民在杨树林下发展香菇、蘑菇,其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提升,每年可实现收入4.5万元/hm2。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一般以花生、大豆为主。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耐阴蔬菜、花卉种植[2]。沙河、城西等镇农民在林下间作种植蔬菜、花卉,年增收5.25万元/hm2,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发展模式。
  2.4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结合林地发展生态旅游是赣榆县林地立体开发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农舍的生态环境有了大的变化。赣榆县积极鼓励农民在林地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厉庄、门河镇的农民,通过举办樱桃节、芍药节等庆典活动,每年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餐饮、娱乐等项目中获得丰厚的收益。
  3林地立体生态开发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开展林、农、牧、花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它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新路子,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1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拓宽农村就业门路,为农村劳力提供就业岗位;二是林下产业已成为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2生态效益明显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了森林的新陈代谢,提高树木的生长和林分质量。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又为林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3]。
  3.3经济效益巨大
  正常种植速生杨每年平均投资3 000~3 750元/hm2,其中水、肥占投资的2/3,8年投资2.4万~3.0万元/hm2,林木收入12万~15万元/hm2,减去投资,纯收入达1.8万元/hm2左右。通过林下养鸡、养花、间作等,每年增收达4.5万元/hm2以上,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发展模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发展林下经济的措施
  4.1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际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下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森林资源、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型产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使规划科学合理[4]。
  4.2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的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改、扩建、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多种形式的林下产业协会建设,使其在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组织、协调和产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3加大产业技术培训
  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下产业经营者。组织开展送科技下队活动,形成以科研院所为源头、协会为纽带、以示范基地为核心、连接林农的科技入户网络,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水平。
  4.4提高林下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林下产业研发的基础性建设投入,加强深加工研究,积极推动产、供、销、加工相结合,鼓励科企联合攻关,提升林产品的特色和传统优势,以科技链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下产品高附加值和高收益。做好技术推广服务,推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产业化程度高的建设项目。
  4.5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二是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三是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4.6不断创新机制
  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风险互助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机制,发挥资金的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发展建设资金。
  4.7完善营销网络
  一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突出扶持培育产品营销大户,着力规范发展林下各种产业协会,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切实解决产品销售难问题。二是加快林下产业信息化建设,以农垦、农场网站为依托,积极搭建覆盖全国的林下产业信息化网络。
  5

参考文献


  [1] 周元霖,施春梅,常青,等.林地立体生态高效养鸡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09.
  [2] 杨晖,闫晓玲,王宇萍.林地立体套作经营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推广[J].现代种业,2007(3):8,7.
  [3] 刘文环,郝宏,姜海涛,等.论土壤肥力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1994(4):58-59,78.
  [4] 张庆德,娄丽平,杨倩.滑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探索[J].现代农村科技,2010(3):62-6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