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河口热带景观资源现状及利用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017 日期:2024-06-06 来源:论文网

  摘要阐述了河口县的自然概况,根据河口热带景观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对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稀缺资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热带景观资源;现状;保护与利用对策;云南河口
  
  我国国土绝大部分是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仅云南南部的瑞丽、版纳、河口以及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岛一带很窄的部分为热带气候,河口在其热带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热带景观独特而稀有,不少旅游观光者和科技考察者慕名前往。河口县的热带景观资源稀有而独特,极为原始典型,质量较高。辖区内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20余种,分布有国内极为罕见的热带沟谷湿润雨林。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有热带云雾景观、热带岩溶景观、热带水体景观、热带植被景观和热带珍稀生物景观等不同景观类型,这些高质量、高品位、多类型的热带生态景观资源为河口的生态旅游提供了较高价值的资源基础,能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科考旅游基地[1-3]。近些年来当地政府在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缺乏科学规划、保护意识不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不足,使得一些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究其原因,是人们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和急功近利意识的驱动,对热带景观资源的真正意义和珍贵性、稀有性缺乏正确认识,忽视了对热带景观资源的科学界定、合理开发和严格管理,以致在开发建设中出现不少误区[4-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为热带景观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景观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遇到破坏,景观也就失去了它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落实可操作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以确保河口热带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河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概况
  河口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端,位于东经103°24′~104°17′,北纬22°30′~23°2′。全县国土面积1 332 km2,国境线全长达193 km,与越南的老街省老街市、谷柳市(省会)隔河相望。河口最高海拔2 363 m(大围山),最低海拔在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仅76.4 m,为云、贵、川三省的最低点。河口面迎北部湾的海风,背靠大围山梁柱,城区四季浓荫,花果飘香,是一座具有热带、亚热带风光的城市。河口湿度大,雨量充沛,森林资源得天独厚,南溪河两岸都是热带原始沟谷雨林景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尤以江河、溶洞景观、瑶族风情著称。
  2 河口热带景观资源现状
  2.1热带环境景观
  2.1.1热带云雾景观。河口县具有典型的高温高湿热带气候,故河口的云雾景观极为丰富而典型。由于大气湿度大,地形破碎,相对湿度日变化明显,在一天中凌晨多有晨雾和低云的形成,早晨大雾延续时间较长,座座山峰被云雾缭绕,秀丽的山体若隐若现,高海拔的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几乎整日被云海淹没。故常常云雾相连和远山近景相融,形成云雾缭绕的景象。由于大气湿度大,在适宜的条件下还极易形成虹霞景观,在河口县城南的老中越大桥一带,夏季雨天的傍晚,当夕阳西射时,中越大桥的东南天空会出现一道弯弯的美丽的七色彩虹,好似一座巨大的彩色拱桥架在天际。与中越人工大桥相映成趣,形成了特殊的“双桥相映”奇观。
  2.1.2热带岩溶景观。河口高温多雨的优良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岩石裂隙发育,水的流动性条件较好,使这一地区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大量峰丛峰林、溶洞、暗河、天生桥等典型的喀斯特景观。河口东部石灰岩峰丛山地区,峰丛、峰林、溶洞、天生桥、暗河、伏流多见,岩溶景观丰富典型。一些石灰岩山峰分布在相对平坦、开阔的岩溶谷地上,形成“平地涌千峰”的景观。天生桥是由溶洞顶部两侧坍落而成,如南溪河上的天生桥较为典型。溶洞是由地下水对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形成,如南马依河畔的硝洞,莲花滩区中岭岗东南面的包兜山脚洞、营盘山落水洞、中岭岗村东南的万丈岩洞、石板寨之南的老熊洞、桥头区老街子西南面的三门洞,大南溪南面的天生桥洞、南溪电站附近的花鱼洞等。溶洞分布多而广,形成各类溶洞沉积物景观:石钟乳、石笋、石幔、石墩、石柱、石穴、石流、石提坝、石田、石带、石瀑布等。岩溶景观与南溪河水质清澈的水文景观相配合,形成了河口山青水秀的优良热带生态环境,其中不少山水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花鱼洞这极富特色的洞一瀑一鱼的景观结构,洞穴景观、水体景观与植被生态环境相映成趣,使花鱼洞凭添几分姿色,与其他瀑布相比有其独到之美。
  2.1.3热带水体景观。红河和南溪河及两岸浓郁的热带风光形成了亮丽的热带水体景观。河口县在地质上位于滇东南断裂褶皱带,断层发育沿西北至东南向的断层发育了元江,沿略微北偏西至南偏东向的断层发育了红河的支流南溪河,两河呈“V”字型在县城之南交汇,元江水混浊呈红色,南溪河水清为蓝色,一清一浊、一蓝一红,形成了一水两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特别是与河边两岸的热带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一条风光秀美的河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热带生物景观
  2.2.1热带植被景观。由于热带垂直地带性分布,形成了河口植被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结构的丰富性。湿热河谷地区发育的热带湿润雨林,由于地处东南季风坡前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环境条件优越,较云南省内同属热带雨林景观的其他地区更为湿润,故发育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种类。从景观上看,森林茂密,终年常绿,分布面广,种类繁多。上层树木高大挺直,有多种大型羽状复叶植物伴生,还多见板根、茎花现象;其他附生植物发达,或攀缘树干或爬行于岩壁上,景观多变,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林下高大的草本植物马蹄蕨、观音座莲、大叶仙茅、高良姜、佟叶、海芋、郁金等,其大型叶片极为醒目;而多种秋海棠属、兰科、野牡丹科等植物的彩色叶片色彩斑斓,构成热带雨林中多姿多彩的画面,这些都构成了河口地区独特的热带石灰石山季节雨林景观,尤以花鱼洞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其他主要分布于大围山区的山地雨林,至今仍保存有较原始的森林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等植被类型在该地区均有分布,形成可以开展多种旅游和科考活动的植被景观类资源。丰富的热区资源,使河口县低热河谷、缓坡地带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宝地,橡胶园、香蕉园、菠萝园、柚木林,依山傍水成片分布,整齐有序,芒果、龙眼、荔枝、菠萝蜜等热带水果异彩纷呈,果实累累,形成一派热带风光。置身于这热带经济林木景观不由萌生此地有南国风情之感慨。
  2.2.2热带珍稀生物景观。丰富的珍稀动植物及观赏性动植物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河口县境内水热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种类多,特别是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尚存的珍稀濒危植物较多。国家一、二类保护植物有多歧苏铁、叉叶苏铁、长柄叉叶苏铁、滇南苏铁、宽叶苏铁、红河苏铁、长蕊木兰、中华桫椤、结脉黑桫椤、水蕨、天星蕨、苏铁蕨、翠柏、福建柏、大叶木兰、大果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合果木、马尾树等20多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蜂猴、黑长臂猿、红面猴、穿山甲、巨蜥、黑熊、斑冠犀鸟、原鸡等20多种,还有许多蕨类植物及多姿多彩四季不败的木本、草本花卉植物。
  3热带景观资源利用对策
  3.1增强资源保护意识,促进热带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既不能为保护而把资源封闭起来,使其与世隔绝,也不能只利用而不保护。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和杜绝种种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事情的发生。
  3.2加强对热带景观资源的规划管理
  搞好区划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安排专项资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好总体规划。各景观区规划必须在总体规划审批的基础上开展编制,确保详规编制的科学性,从而保证热带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热带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建设、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3.3合理开发利用热带景观资源
  热带景观资源是河口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与旅游产业是息息相关。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要把河口县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强县,需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和开发程序,加强监管力度,明确制约机制,坚决杜绝破坏性的开发。
  4结语
  总之,河口的热带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而珍贵,只有科学地进行规划,合理地进行利用,才能将区域内的热带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并反过来促进热带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明庆忠,武友德,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8(1):100.
  [2] 杨云.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3(1):84.
  [3] 明庆忠,武友德,李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热带地理,2000(4):321.
  [4] 杨桂华,王跃华.云南省河口县热带生态旅游景观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1997(5):33.
  [5] 杨丽.怒江州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1(12):158.
  [6] 陶犁.云南河口县自然旅游资源形成条件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9.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