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郝育12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013 日期:2024-06-06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玉米新品种郝育12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早播、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郝育12;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新品种郝育12是沈阳世宾育种研究所以CH98为母本(来源于7922×掖4021);以CH361为父本(来源于丹599×丹340)组配而成的杂交种。该品种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328 cm,穗位高152 cm,成株叶片数21~22片。花丝绿色,果穗筒型,穗长21.3 cm,穗行数18.1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 g。高抗丝黑穗病和纹枯病,抗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感弯孢菌叶斑病。在东华北地区春播生育期 130 d。适宜在吉林、辽宁、天津、山西、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赤峰春玉米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适期早播
  该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不严,平肥地块及中上等肥力地块均可种植。秋翻后未来得及整地的地块,土壤化冻层达到10~15 cm,即可进行耙压整地,宜早不宜晚,最好的做到顶浆打垄,随打垄随镇压以待播种,还可结合整地进行深施底肥。在5~10 cm以下的表土层稳定通过12 ℃时即可安全播种,早播可延长玉米生育期,增加产量。清种保苗4.80万~5.25万株/hm2。
  2苗期管理
  全苗是高产的基础,在精选种子和精准播种的基础上,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中耕的作用在于疏松土壤,流通空气,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及病虫害,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1]。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2~3次。第1次在玉米现行时进行,深度10~12 cm,避免压苗、埋苗;第2、第3次中耕,苗旁宜浅,行间宜深,中耕深度可达16~18 cm。适时定苗,可以避免幼苗拥挤、相互遮光,节省土壤养分、水分,以利于培养壮苗。一般4~5叶时定苗,留苗要均匀,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定苗结合株间松土,消灭杂草。若遇缺株,两侧可留双苗。根据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目标产量,确定合理的留苗密度。考虑到病虫害的危害、田间机械作业等因素,定苗时比计划留苗密度多10%。未带种肥的地块,结合第2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
  3穗期管理
  开沟培土可以翻压杂草、提高地温,增厚玉米根部土层,有利于气生根的生成和伸展,防止玉米倒伏,有利于灌水、排水。适期追肥、灌水,此期处在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2],是形成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要重施氮肥。结合开沟,重施氮肥总量的40%左右,追肥深度8~10 cm,防止化肥漏入喇叭口,烧伤叶片。开沟追肥结束后,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玉米长相及时灌头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花粒期管理
  玉米开花至成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55%,特别是抽穗开花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土壤水分以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此阶段玉米生理活动旺盛,干物质积累最多、最快,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养分。这时适时灌水,不但可以促进开花受精,减少秃顶缺粒,又可以促进大量气生根的生成,对提高玉米叶片光合强度,增加粒数、粒重[3],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防止后期早衰都有重要作用。花粒肥能够防止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如后期脱肥,可采用人工补施速效氮肥75~150 kg/hm2;采用滴灌和自压软管灌的地块可随水追施喷滴灌专用肥75~150 kg/hm2。玉米后期早衰与品种、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等密切相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运用水肥、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尽量防止早衰,延长玉米后期叶片功能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倒伏多由密度太大、光照、根系发育不良、水肥管理不当、病虫害危害等原因造成。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或减轻。防止玉米倒伏主要有合理密植、优化水肥管理、开沟培土、化控处理等措施[4]。
  5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瘤黑粉病、顶腐病、霜霉病、红蜘蛛、蚜虫、玉米螟等,可通过轮作倒茬适期播种,春播浅覆土,减少病虫害发生。种子包衣是防治地下害虫的基本措施。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拔节期用2,4-D可有效减轻红蜘蛛、夜蛾、玉米螟等虫口密度。抽雄前后用0.5 °Bé的石硫合剂4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蚜虫,在喇叭口期用呋喃丹颗粒放到喇叭口内,可有效防止玉米螟。
  6适时收获
  在全田90%以上的玉米植株茎叶变黄,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变硬(指甲不能掐入),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即可收获。
  7

参考文献


  [1] 李凤海.水改旱玉米栽培的特点及技术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2003(5):54.
  [2] 刘恩科,张冬梅,李海金,等.早熟区旱地玉米“一增二早三改”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09(4):85-86.
  [3] 张晓梅,王越人,姚岚,等.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34-136.
  [4] 牛永锋,郑丽敏,段改霞.甜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5):9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