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镇麦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8564 日期:2024-06-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介绍了镇麦6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作业程序、种子处理、播种、播后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内容,以期为镇麦6号在大中农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镇麦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大中农场
  
  镇麦6号是江苏丘陵地区农科所以扬麦158作母本、镇麦1号为父本选育而成(审定编号:苏审麦200501)。现根据大中农场的自然资源特点及大型机械生产条件,将镇麦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镇麦6号属春性、中熟中筋品种,成熟期比扬麦158晚1d。后期生长清秀、转色正常、活熟到老。穗呈长芒、白壳、纺锤型;幼苗直立,叶色较深,叶幅稍窄,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株高88cm左右;成穗率较高,穗型偏大,穗层整齐,籽粒短圆、饱满、腹沟浅,一般有效穗数450万穗/hm2、每穗实粒40粒,千粒重40~45 g,容重800 g/L左右[1]。
  1.2抗性
  镇麦6号分蘖力中等偏弱,中抗梭条花叶病毒病、赤霉病,中感(抗)纹枯病、白粉病;耐肥抗倒性好;根量大,活力强,耐湿性好,耐瘠性弱。
  1.3产量表现
  镇麦6号在2003年省区试8个试点中,平均产量5 406.45 kg/hm2,均较对照扬麦158增产,增幅为12.31%(极显著),居11个参试品种第2位。2004年参加省区试,其中7个点增产,4个试点减产,平均产量5 876.40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49%(不显著),居13个参试品种第7位。2年平均产量5 678.55 kg/hm2,比扬麦158增产5.6%,居参试品种第1位。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270.45 kg/hm2,均较扬麦158增产,增幅达8.56%,居首位。
  2栽培技术
  2.1作业程序
  在适期收获水稻、力争早腾茬的基础上,早耕多晒、改善土壤墒情是提高播种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作业程序为:耕翻、晒垡、重耙破垡、晒垡、重轻耙交叉耙、施肥、重轻耙直耙、播种、化除、横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10 d左右做好发芽试验,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基本苗270万~330万株/hm2,以及土壤肥力等,计算好用种量。播前晒种2~3 d。1 kg种子用硫酸锌4 g拌种,或10 kg麦种用2%立克莠湿拌剂15 g拌种,以防治纹枯病和茎基褐腐病[2]。
  2.3播种
  镇麦6号的最佳播种期为10月25日至11月5日。严格按照机械作业质量标准耕透熟土层,并略带黄土,秸秆覆盖效果好,覆土平,耕幅不超标;耙地平,破土效果好,重耙配重150 kg以上,不漏耙;开沟直,深20~25 cm,宽32~35 cm,绞土匀,畦面平;肥量准,不重不漏不露;播种不能在路上拐弯的必须放起落线,用种量准,行距均匀;严格控制播种深度,播深2 cm左右,做到播种均匀,出苗一致;在调换品种前一定要彻底清理播种机,防止机械和人为混杂[3]。
  2.4播后管理
  播后48 h内,清好田间一套沟,达到沟沟相通。具体要求:每40~50 m开挖一条横沟,深25~30 cm,宽20~25 cm,田头及低洼地块,每25 m开挖一道沟,横沟撒土两边不少于5 m,积土厚不超过2 cm,两边土量均匀,并敲碎撒匀。条田顶头必须在播后雨前开沟,防止路面盐土於积田头,影响出苗,播种结束后再进行清沟筑埂,所有田头沟埂必须方直上线。补种要求浸种,品种一致,到头到边。特别强调耕田开犁、收犁必须调浅犁铧,确保开犁时垡不上渠埂,收犁时边不留深沟,耙田必须到边,提高扫边质量,为播种到头到边打下良好的基础;及时更换开沟犁刀,确保开沟散土质量,提高横沟两边的出苗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2.5肥料运筹
  镇麦6号一生总投纯N 270~285 kg/hm2、P2O5 105 kg/hm2。其中基肥纯N占总量的50%,P2O5占60%,即基施尿素262.5 kg/hm2、磷一铵150 kg/hm2;拔节孕穗肥施纯N占总量的40%,P2O5占40%,即施尿素225 kg/hm2,分2次施用(倒三叶期末和剑叶露尖各1次),于倒四叶期施磷一铵75.0~112.5 kg/hm2。特别强调各单位必须施足基肥,促进冬前稳健生长。对11叶的扬麦系列品种等抗倒性差的春性品种,应严格控制中期投肥,防止大量滋生无效分蘖,降低群体质量;对13叶的淮麦等半冬性品种,可于五叶期前施用1次壮蘖肥,施尿素75kg/hm2左右,要防止过多、过迟施用,以影响群体质量。在大小麦抽穗后,结合防病治虫,选用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肥进行根外追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4]。
  2.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播后苗前化除,用48%氟乐灵1 200 mL/hm2+25%绿麦隆3 000 g/hm2进行土壤封闭,并视墒情,适当加大用水量,以提高封闭效果。对防效差的条田要及时采取茎叶处理,用6.9%骠马1 200~1 350 mL/hm2,于麦子三叶期至分蘖期喷雾,但应避开寒流(施用越早,防效越好)。对猪殃殃等阔叶杂草重的田块,用10%麦喜150~180 mL/hm2;对巢菜严重的条田,用巨星22.5~30.0 g/hm2,于麦苗三叶期至分蘖期喷雾。所有的茎叶处理力争在冬前结束,以提高化除效果,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对粘蚜虫、麦蚜虫、纹枯病的调查,达标防治。
  3

参考文献


  [1] 陈爱大,朱传统,岳绪国,等.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镇麦6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6(5):37-38.
  [2] 杜春光,杜连仲.大麦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1,6(4):6-11
  [3] 乔海龙,陈和,陈健,等.盐分胁迫对不同大麦品种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10-13.
  [4] 王素平,王勤.外源腐胺对镍胁迫下大麦幼苗SOD活性和同工酶的调节效应[J].河南农业科学,2009(6):49-5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