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案例1】
师指着1/4 + 1/5 = 5/20 + 4/20= 9/20 问:怎样才能证明这个算式的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片刻。
生1:因为1÷4 = 0.25,1÷5 = 0.2,0.2+0.25 = 0.45,9÷20 = 0.45,所以这个算式的结果肯定是正确的。
(这位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行验证,真了不起!我在下面不禁为之叫好。可是,老师却淡淡地表示用这种方法证明结果的正确性是可以的。
接着外带一句:“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显然,这不是老师心中所需要的答案。
生2 :我用折纸的方法来证明。因为1/4 = 5/20,1/5 = 4/20, 所以我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0 份,分别取5 份和4 份,结果正好是9 份,不就是9/20。
(这位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理解算理,不容易!这下总该满意了吧?不料,老师还是淡淡地表示这种方法可以,外带一句:“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还不是老师理想的答案。)
老师期待地搜索着,过了好一会儿,一只手怯怯地举起。
生3 :用减法可以证明。把9/20-1/4 看是不是等于1/5 ?
师大喜,忙把刚才生1 回答时留下的板书擦去。(原来教师是打算通过用减法验算加法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学。)
教师“苦心经营”,学生却“不解风情”。细细分析,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教案设计一厢情愿。备课时,教师忽视了作为一个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忽视了成人与儿童由于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不同,他们在思考同一问题时会造成视角的不同,因而就不能用教师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维。其二是因为执行教案忠心耿耿。课堂上,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按教案的设计流程推进课的行进过程。因此,面对节外生枝,就毫不犹豫的牵引学生回到预设的教案上来。这时,“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以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到换位思考,即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需要出发,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作相应的对策。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师的教学设计才不至于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才可能自主、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另外,在上课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有价值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因为预设的教学设计只是教师对上课情况的估计与打算,再经验的教师也无法事先洞察学生的一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囿于固定的教案设计,应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或引发一次争辩、或挑起一场探讨、或促成一次反思,让学生真正接触他们自己的数学。
【案例2】
一位教师在上“稍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这样安排:先让学生做口算题,在1 分钟时间内看能做几道,然后小组之间互查做对了几道,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一些,汇报每组完成情况:
(1)第一、二组平均每人答对几道题?
(11+16+23+12+13+9)÷6=84÷6=14( 道)
(15+25+11+13+16) ÷5=80÷5=16( 道)
(2) 两组平均每人做对几道?
有两种答案,分别为:
方法一(84+80)÷11=164÷11=14.9( 道)
方法二:(14+16) ÷2=15( 道)
两种方法的得数差不多,到底哪一种对呢? 这时出现了争论,全班只有2位同学认为( 平均数1+ 平均数2) ÷2是错的, 其他人都认为这种方法是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轻易放过这一契机,而是追问“认为这种方法错的同学能说一说为什么是错的吗?”这时却没有一个同学能讲出理由。认为对的同学更加起劲,态度更加坚决。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请同学们参与一个实验,同时要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到时就明白了。”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实验,老师让两位同学上台拿铅笔,平均每人拿9 支,两人共拿了18 支;又叫3 人上台,平均每人拿4 支,共拿12 支,要求它们平均每人拿几支呢?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方法一:(9×2+4×3)÷(2+3)=6(支)
方法二:(9+4)÷2=6.5(支)
通过同学们移多补少,正好平均每人6 支,直观形象地证明了方法二是错误的。
这时一位同学灵机一动,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 :“老师,我知道当人数一样多时方法二就是对的了。”
老师说:“哦,是吗!你能不能用实验证明一下呢?”
实验一:让3 人中去掉1 人,大家都是2 人。由计算可知:
(9×2+4×2)÷(2+2)=6.5(支)
(9+4)÷2=6.5(支)
实验二:让2 人中增加1 人,都是3人,由计算可知:
(9×3+4×3)÷(3+3)=6.5(支)
(9+4)÷2=6.5(支)
经历了这一过程全班同学豁然开朗,一致感受到方法二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使学生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课堂是师生互动, 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离开学生的主题活动, 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本案例中,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中能够抓住学生出现的困惑、疑问及时地将它生成教学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学生有了多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结论,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冤家对头”,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也才会出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精彩的到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追求预设、驾驭生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数学论文,免费数学论文,数学论文下载,中英对照数学论文,数学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