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备考策略的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7689 日期:2024-05-24 来源:论文网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中考习中,如何提高复习效率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教师常常在备考过程中发现,学生通过复习所获得的成效与付出总是不成正比,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没有随着学习时间和练习量的增多而有所提升,特别是中下层的学困生普遍反映“老师一讲就懂;但自己一做就不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不难发现,我们太注重教学生解答现成的题目,不够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备考中,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较多,速度较快,题目所涉及到的考点较多,梯度较大,导致中下层的学困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消化和总结,从而造成复习低效,甚至无效.就此现状,笔者以质的研究理论为指导,拟从学生的角度和操作层面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备考实效进行探讨.
  二、有效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备考策略
  1.以点生题,感悟条件生成
  关于几何知识点的复习,我采取“以点生题”的方式,先给基础图形,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可涉及的知识点,自主编题,进而感悟条件生成.
  案例1 对“三角形”部分知识点的复习,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画了一个什么图形(如图1)?
  
  生(齐答):△ABC
  师:就“三角形”而言,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生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生2:三角形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我们可以出一些怎样的考题?
  生3:已知两角,可求第三角.如已知∠A=30°,∠C=100°,求∠B度数.
  生4:已知两边,可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如已知AC=8,BC=3,求AB边的取值范围.
  (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学生跟着做)
  师:已知三角形的一角,我们会想到什么?
  生5:另两角的度数和.
  师:由“三角形两角的度数和”,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生:第三个角的度数.
  生6:三角形的外角.
  师:看图2,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生(齐答):∠1=∠A+∠C
  师:看图3,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生:∠1=∠CAB+∠ACB,∠2=∠CAB+∠ABC,∠3=∠ABC+∠ACB,∠1+∠2+∠3=360°
  ……
  通过“我们可以想到什么?”的开放性设问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理解,“以点生题”,层层深入,并通过不断的思考、运用、整合条件的相关生成,这些条件生成都是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得出的体验,比教师师传授更具有实效性.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整合通法,突破解题力度
  所谓“通法”,是指用一种方法,解决多种类型题.老师在教学中较注重以“一题多解”来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它利于尖子生的发展,但对学困生的效果不明显.因为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慢,让他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题目,可能会导致每种方法都会一点皮毛,但没有一种方法精通.教师要明确学困生首先要树立的学习定位是“会”做,而不是“快”、“巧”.我尝试引领学困生学会整合通法,力求以“一”应“百”.
  案例2 关于“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复习
  习题:求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函数关系式
  (1)抛物线经过(2,0),(0,-2),(-2,3)三点
  (2)抛物线经过(2,0),(1,0),(3,6)三点
  (3)抛物线的顶点为(6,-4),且经过点(4,-2)
  对习题(1)我们会用一般式y=ax2+bx+c(a≠0);对习题(2)我们会用交点式y=a(x-x1)(x-x2)(a≠0);对习题(3)我们会用顶点式y=a(x-h)2+k(a≠0).其中,对习题(2)和(3)的解法属于“巧法”,能减化运算难度,加快解题速度.从学习练习的反馈中,我发现:对学困生而言,习题(1)的准确率最高,说明学困生对一般式的掌握还不错;习题(2)的准确率比习题(1)低,用一般式解决问题的学生多数做对,而用交点式解决问题的有一半人出错,原因是不明白x1,x2的意义;习题(3)的准确率最低,都用顶点式,可是有的人漏写二次项系数,有的漏平方,但多数是不明白h,k的意义.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困生掌握一般式,另两种方法若还不能掌握的就暂时放一放.
  经过这种“通法”的整合,据统计,我班学困生对于“求二次函数关系式”的考题的得分率比未整合前大大提高.
  用“通法”解决多种题型,实质是“以不变应万变”,利于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肯定“我能行”,缓解学困生心理上自我设定的“学习压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主动性.
  3.先拆后组,设计习题效度
  学困生不象优秀生那样通过做一两道类型题,就能掌握其中的相关知识,他们往往需要做一定量的同类题,才会有一些感悟,在复习时,如果照搬现成的资料,由于例题与练习缺乏对学困生的针对性,往往导致复习低效.若教师根据学因生的学情,合理设计习题,可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我采用“先拆后组”的方式设计习题,即将一道涉及三四个考点的中高档题,先拆分成一道道的基础题,再组装成综合题,寄以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试题再复杂多变,也是由一个个的基础考点组装而成,没什么好怕的;另一方面利于学困生梳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三、成 效
  近两年我所任教的班都尝试采取以上实验策略进行备考复习.上一年的中考中,我所实验的班在二十个平行班中,平均分排名由原本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二位,合格率由原本的42%上升到80%;在目前的中考模拟测试中,今年所实验的班在二十个平行班中,平均分排名由原本的第十八位上升到第三位,合格率由原本的28%上升到59%,没有学生的数学成绩低于20分.实验结果表明,以上的备考策略对学困生具有实效性.
  四、建 议
  1.教师要努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总会“惯性”的由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常将学生考低分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不聪明,很少认真去反思:为什么教学策略在这些学生身上无效?怎样教才是适合他们?教师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天才,“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才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应力所能及的为学困生量身定“设”.
  学困生不是低智商的代表,只是学习接受能力慢.他对自己的定位缺乏自信与肯定.教师应时时关注与鼓励,力所能及的帮助学困生设定可实现的学习期望值;帮助学困生寻求适宜其发展的学习方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