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在高中政治这一学科上,“学困现象”面大、面广的问题客观存在且尤为突出,这一现象时时困扰着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成为了阻碍我们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关键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政治教师去关注这一现象。
高中政治“学困现象”的形成既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一的教育或管理失误因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这里我就从这四个方面谈谈对高中政治“学困现象”形成的影响。
一、学校因素
1.评价体系的误区
在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通用化的今天,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增无减,社会及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重分数,一切围绕分数转,考分主宰一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忽视了个性教育,忽视了对于富有自信力、突破力和创造力的人才的培养和塑造,结果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产生了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的疏忽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是比较喜欢成绩好、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忽视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心和教育,这种内心关爱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的下降,致使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材、教法的变化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这个新台阶,由于高中政治和初中政治教材之间的衔接跨度大,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断链。而高中政治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有相当的深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四大板块,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导致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从而影响到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的缺失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的高中,“学困现象”还比较突出。 很多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下或较差,而且大多数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们的子女交给子女的爷爷奶奶或是亲戚监护管理,成为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
2.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积累,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下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高中生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感到学习乏味,从而出现“学困现象”。
三、个人因素
1.学科认识的误区
进入高中后,学生仍保持着初中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政治是一门“副科”,虽然国家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但由于受到传统评价观念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分科教学仍然存在,使部分喜欢或擅长学习理化生学科的学生就把学习重点放在理科课程学习上,学习政治的态度不端正,动力不足,课上精力不集中,课后几乎不学政治,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多,进一步导致学习难度加大,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
2.学习方法运用不当
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是崭新而陌生的,他们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有部分同学会依旧沿用以前的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加之学习内容加重,很难适应高中的学习,导致学习吃力,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下去,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困难。
四、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受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的念头,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有的学生认为上个好大学,不如有个好爸爸;一部分学生想学习但目的不明确,最终认为读书好坏无所谓,只要可以挣钱就行;还有的学生经不起网吧的诱惑,整天沉迷于网吧虚拟的网络世界一蹶不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学困现象”是高中政治学科教与学过程中不能避免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认真研究的课题。只有我们关注这一现象,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关注这一现象,才能积极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关注这一现象,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高中政治“学困现象”的形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