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语文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陈晓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7301 日期:2024-05-20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古诗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古诗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诗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而展开有效的学习。而比较分析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方法,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同时结合古诗文教学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 比较阅读 策略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来说,进行比较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对比分析,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和认知,进而把握同一类诗文的赏析和记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对比较的诗文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其中的相同点或者是异同点,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一、对古诗文比较阅读教学的基本认识
  对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来说,有效的阅读比较是人们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诗文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内涵,我们通过科学有效的比较和分析,进而能够有效地发掘其中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诗文教学上,我们发现很多诗文是有相同或者相似地方的,所以我们要善于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在诗词的题材上、内容上、表现手法或者是内容主旨上都需要科学严谨的分析,从而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类比分析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手段:形、声、色的视听形象对比
  例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都是描写具体事物的,白居易写的是我们常见的草,而王安石所描写的是梅花。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但是透过自然景物都揭示了不同的道理。那么,在这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中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如:“这两首诗写的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两首诗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点?”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之后,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地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比较。白居易所写的《草》和王安石所写的《梅花》都传达了自然景物的精神,白居易的《草》是对我们常见的草的描写,透露了草的顽强生命力,而王安石的《梅花》也集中描写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宝贵品质。通过这样的同类比较,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些不同景物之间的特点和诗人内心共通的意境追求。
  三、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比较分析
  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王之涣的《登鹳鹤楼》,其中王安石的诗中写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之涣的诗写道:“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风光。王安石所写的“飞来峰”写了飞来峰的高大、奇峻,站得高看得远,不受浮云的阻挡;而王之涣所写的“鹳鹤楼”也是突出了登鹳鹤楼之后的一览美景、看到的美丽风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而在情感上,二者之间也都暗示了诗人的所思和所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登飞来峰的感受,是一种豁达和自信的态度,这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遭遇。对于当时的王安石来说,正处于推行变法之时,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阻挠,所以这一句诗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是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和一种对时局的高瞻远瞩。 同时,对于这两首诗来说,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景抒情”、“应景生情”的表现。王安石是在登飞来峰之后联想自身进行的感慨,而王之涣也是触景生情,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所思所感,都是通过景物来描写和抒发诗人内心的。
  四、扩充比较的外延,拓展作品的范围
  对于比较阅读来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重点就是不同诗歌和事物之间的分析研究能力。当然,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对教材课文进行细致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迁移,鼓励学生扩大视野和学习的范围,从而更好地去发现、去挖掘、去补充,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主题来进行同类诗歌的搜集和比较阅读。以“秋”的主题来说,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古代诗歌与此相关的作品,进一步拓展延伸、触类旁通。在很多的诗歌中和“秋”这一主题相似的也有很多,例如杜牧的《山行》和《秋夕》、李煜的《独上西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等,这些诗歌都是由相同主题所衍生出来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意境。通过这样的综合分析和比较阅读,也就更深层地挖掘了诗歌之间的内涵,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由此可见,在诗词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分析诗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诗歌我们也可以实现同中求异,发掘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诗歌的特色,加深了印象,能够在今后的诗文赏析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汉平 比较阅读在诗文学习中的应用[J].教学园地,2009,8。
[2]周寅生 小学古诗文学习对比阅读研究和探讨[J].江西教育,2009,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