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新课改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6400 日期:2024-05-11 来源:论文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但当前我们的大多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课标》中还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课堂要设计的自然和谐、酣畅淋漓、穷极造化,必经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作后盾才可匠心独运、应会感神。
   一、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设计有着“绿色”、“环保”作用
   语文课堂设计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来不得随意、敷衍,更不是有人认为的:语文课可深可浅,只要熟悉知识点,不需要设计,跟着学生的思维即可。其实,语文课设计除了熟悉知识、技巧娴熟之外,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知识贯通古今是成败的关键。语文课讲究以趣助教,但“趣”不是几个世俗的幽默、逗人的笑话、离奇的故事就能持久的起作用,而是需要贯穿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军事、建筑、民俗、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故事精华、特色语言。在我的语文课中,学生比较喜欢听古代小说和文言文,这就源于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儿时,在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上看小人书是那个时代既经济又实惠的乐事,花上几分钱就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一股脑的吸收进脑子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小人书在不知不觉中带我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于是课本、作业本的空白处以及家中的墙上,凡有空隙处都有我钦佩的人物语言和画像。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搜索、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和资料,对儿时“认识”的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并细细咀嚼了那些历史故事的神韵和内涵,这对后来语文教学中组织教学得心应手有很大的影响。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带世俗气、是经过上千年净化的精神精华,语文教学中大量的充分的运用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有趣的学习,还能使学生有一个知识“净化”的空间。
   二、传统文化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古人云:“文以载道 ”。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语文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很多,如古诗文中的人物、艺术,现代文中的典故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在设计这些篇目的教学时,应注重课堂意境的构思。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我的设计以关于泰山的传奇故事入手,以引用的古诗赏析点缀,以身临其境的意境描绘渲染,使所有学生好像爬上了泰山传奇的山峰,举目望着脚下绵延不绝的群山,那恢弘磅礴之气可贯穿胸臆,使五脏六腑之污秽为之一清,又好像走到了山间潺缓而下的清泉边,使人清纯率真;步入了青翠苍郁的山林里,让人返朴向善。这样,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只是表面的体会和追随,而是深层次的感悟和发掘;不只是学习知识,而且拓宽了思维,从而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质量。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讲授《离骚》时,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离骚》的情况。这种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爱国诗人非常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数战国末期的屈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歌无情地揭露斥责了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的修身洁行、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屈原学识渊博,他在被当权派排挤、遭受流放的情况下,却始终不忘国事,时时刻刻关心国家的安危,他这种献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子孙,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一定会初步理解《离骚》,并深深地震撼于屈原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当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讲授《〈庄子〉故事两则》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等大家,其中孔子被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显而易见,这样的插入收到的效果肯定比较好,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通过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教学,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发扬来充实、“净化”学生的心灵。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