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营造快乐学习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只有当教学活动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因素产生有效地刺激并为他们所喜爱时,才会产生一种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才能使潜在的力量真正投入到身心活动中来。为此,教学过程中要为孩子的学习营造快乐学习的环境。
l、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教师一脸真诚的微笑既使课堂倍添轻松、愉悦,又可有效地接近师生问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面对教师真诚的笑脸学生身上形成的一股滚滚的热浪成为他们向上的动力,使之能在愉悦的心情中进行学习。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以及以往我们所提倡的“尊师爱生”,主要都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尊师”,师生间应有如父子般的情感,但这种观念也把教师与学生截然置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师生间心理上存着一条“代沟”。
教师不肯“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且受封建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左右,许多教师甚至在教学上还常带着一种类似暴力型“家长制”的作风,不尊重学生的意愿,随意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倘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或做小动作,则“力竭声嘶”或“瞪眼睛”或“敲讲台”。把学生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连大气都不敢喘。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情感的维系,学生对教师总带有一种畏惧、戒备、冷漠等不正常心理。自然而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就不敢也不想回答问题或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没办法发挥出来,课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要真正确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改”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适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很高兴,我和你的意见基本相同”等等。这样话虽简单,但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已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伙伴,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平等、融洽、友好的合作关系。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希望教师能与他们建立一种“课内是师生,课外是朋友”的关系,能与他们平等相处。这也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逐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束缚,建立这种师生间能互尊互重,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互相尊重,人格平等”。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使数学课堂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理状态,才能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在和谐安全和环境中快乐学习。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快乐学习的空间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教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因此,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把学生生活体验融进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时,按书中的编排,先复习各平面图形的公式,再对各平面图形进行巩固练习,这样会使学生就感到乏味无趣。如果在教学时可将之设计为一个花园的平面图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既能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还能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教学情境悬念化
传统的课章教学模式是师生一问一答,思路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信赖、顺从的思想,缺乏求疑问难的精神,思维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剑教帅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人小比较”时,教师讲述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猪八戒分西瓜”:猪八戒和师傅一行来到火焰山脚下,口渴得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西瓜,师傅就说平均分四份,每人吃四分之一,猪八戒嚷嚷哼哼表示抗议说:“西瓜是我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我一定要比人家都多才行,最起码我应该八分之一”。“到底是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多还是八分之一多?”
通过这种方式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联系起米,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形成悬念,置其于快乐有趣的探索疑境之中,从而品尝到了求知的愉悦。
3、教学情境情趣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抽象的公式、进率变成具有实用性,愉悦性的材料,时时处处激发学生新奇、兴趣等情绪。
例如在“量与计量”教学中,学生对各种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改写总是很难掌握好,很多学生因不能正确进行名数改写而影响其他知识点的有序学习,从而产生怕数学、厌数学的情绪。如果将这零碎、繁杂的各种单位间进率及名数和改写方法根据其基本结构编成如下的顺口溜:体积千、面积百、长度十,时、分、秒的是六十;地积单位是一百,元、角、分是也是十。高化低,乘进率,低聚高,进率除。单化复,复化单,分开来化最简单。
这样使学生既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机械学习”变为有智力活动参与的“有意义学习”了。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并为之快乐地学习。
三、巧设练习,为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认可提供了安全、愉悦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虽然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各有侧重的,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异。
为此,教学中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需要,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多层次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参与,发挥学生的所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身心愉悦进行学习的同时得到展示和认可,从而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实践新教学理念,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让孩子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信和阳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在“乐”中追寻高效的数学课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