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教学案例证明:学困生的学习上不去,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不够聪明,而是情商发生了障碍,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情绪,贪玩,胆怯,缺乏自信,密切合作等良好情感态度,由于情感障碍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整个困难生的60%——70%,所谓情商,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影响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情感态度形成因素疏导培养的调查与研究,不难发现,形成学困生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天生的学困生,都是后天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部原因。学困生往往缺乏强烈的进取心,进取精神,思想上不求进取,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抱负,不明确今天的刻苦学习是为了将来,立足于社会,小良行为习惯主要是懒散,好玩好动,精神不能持久集中等;
外部原因;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低下,如父母态度太粗暴,对子女棍棒式教育,方法欠缺,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或无时间,长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染上不良习气,对学习毫无兴趣;或总认为自己孩子笨,造成心理暗示,致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等;或家长在当前改革开放形势下的”认为知识再多也不如经商实惠”的价值取向,势必也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或家庭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愈来愈多的出现,给这类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致使这类学生对生活和学习都丧失信心,更别谈什么乐趣了;社会环境游戏厅,网吧,各种带有色情的卡通画册,录像带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不学、弃学等;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存在疏漏,如教师教育思想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责任心,事业心的缺乏;或同学之间的互相不良影响等等,而很多时候,内部原因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情绪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影响甚至是心理伤害,从而使学生厌学、不学、怕学,由此可见,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理应从情感上寻找对策,让情感态度发挥重要作用,数学学困生良好情感养成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问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困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情商因素,使学困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那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学困生情感态度的疏导及培养,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培养学生自觉丰动学习的心理,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使学困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数学情感态度很显然,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情商因素对智商因素的促进和补偿作用,教师要做很多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以心育人,激发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家庭环境的良好转变,以求最终能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成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并在明显提高解答数学题能力的同时,达到发展智能,促进情商,提高素质的目的。
具体养成策略阐述如下:
人与人的和谐——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人格是热爱学生的重要表现之一。尊重是人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也一样.在被人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不但学会了尊重别人, 更培养了自尊。少年儿童由于自控力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应讲究艺术,不能信口说学生“笨”,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惩罚他们的人,不是“整”他们,“治”他们的人,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本身就自卑,教师更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现和欣赏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诚恳友善地对待学生,心平气和地指出其缺点错误, 学生才易于接受并改正;只有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孩子的心灵,采取多夸夸孩子的正面导向教育,学生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容易导致师生情感上的隔阂对立,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伤害。无私的师爱,创设愉悦,和谐的交往气氛,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建立师生情感合作的基石——尊重,信任,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鼓励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困生良好情感养成的前提。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孩子,时时真正师德在魄,莫让“心理惩罚”给孩子在求学道路上背上沉重的包袱,崇高的师爱有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儿童”,当孩子天真无邪地迈进校门时,都对明天充满了信心,教育,是培养信心,浇灌希望的活动,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影响其毕生,因此,良好情感的养成的前提,就是尊重,信任每一个学困生,与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唤起学困生的丰富意识,增强学习信心,建立情感合作的基石,鼓励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人与知识和谐——让教学超越课堂是数学的主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为我所用,数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样的,数学又是训练人的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使人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概括性,更精炼简洁,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教育的任务当然也就是教人掌握这一工具和利用这一工具。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竞争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特别是成了寻求唯一答案的工具,这样必然导致数学课堂毫无生趣,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成为了数学学困生,因此,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安排有利于激发小学情感投入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内容,有利于多元智能开发的内容,如我在上一年级数学课”初步认识统计表”就让学生统计学生当堂一分钟被古诗的数量,课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结果,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也兴趣盎然,做了好几个统计图,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小学生觉得数学是有用的,让学困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自己用心,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使教学超越课堂,发挥巨大的能量。人与自身的和谐——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都是心理问题,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才有可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年龄接段的学困生其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侧重于哪一方面,需要防治的心理问题是哪一方面,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提高学习兴趣,在辅导过程中,要善用赏识教育,有效的赞美,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的源泉,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在创设民主,和谐的数学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困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教与学氛围,促进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加其对数学学习的投入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促成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后续阶段的各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注意对学习兴趣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持久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发展。新标准作了较具体的“评价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考察其学数学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真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有创意地解题思路应予鼓励,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一定要及时正确,可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了要求,就得到了一种满足,再对学生的这种满足加以强化,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需要,就形成了新的动机和兴趣,及时评价效果好,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兴趣的源泉,关键在于教师对学困生的赏识教育,有效,及时的赞美,多用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以真诚的微笑面对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才是学困生良好情感的养成的坚实基础。每个人都蕴含着一种巨大潜能,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学困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孔企平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2]《探索和谐教育》卓立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 3]《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吴增强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10月;
[4]《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