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应有之义。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以及社会实践等相关哲学知识,本文将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外化;哲学
一、前言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复杂的外部环境使很多人难以把握好时代主旋律。有关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文章和见解可谓是百家争鸣。不管是从教育主体或是教育客体角度,还是从教育环体与教育介体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众多的分析与探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的内涵和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外化为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因此,内化与外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对象。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践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关系的哲学思考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具体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要,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适应超越律是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为受教育者自身对外部因素的内化程度所制约,又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将内化结果外化发展的表现。这个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正是受教育者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体现。
列宁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想目的,就一定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内外化关系,就要求做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显然是错误的。
2、受教育者在内外化过程中的内外因原理分析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过程,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人的内在因素决定的,人的自身状态,如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其他方面的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因素,这被称为“内因论”。另一种观点被称为“外因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而忽视人的内在因素的影响。然而,对立统一规律关于内外因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作用,这些外在因素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人们生活的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等;以及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集体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因素虽然对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界影响的。任何外界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盟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试图改变 原有的不合理的,或者落后的思想意识问题上,要更加重视教育活动这一实践性。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有明确的正确意识导向,让所有人们都参与其中;同时,还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特别是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真正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在本文主要的就是强调教育客体的外化行为。前面分析了影响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关系的外因因素——环境与教育,但我们不能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要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改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发挥自身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处理好外化功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思想政治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实践性要求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过精辟的阐述:认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任务,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本文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外化关系的问题处理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有效实现由物质到精神、有精神到物质的飞跃,并取得实际效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任务是要解决人们思想问题,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内化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作用下,接受社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并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客体内化外部环境提供的知识要经过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主体要把握教育客体的心理变化因素。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2、重视内外因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纷繁复杂的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在于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促进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受教育者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部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同样,他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他们处理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过程。
3、内化与外化的实践统一性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实践
内化与外化的实践统一性,其实就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一种自我教育形式。自我教育不仅仅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它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养成教育”的属性。因此,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受教育者积极的实现自我教育,由习惯转变成自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自身选择与判断的基础上,使其自身的思想品德与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相符合,并使其进行自我内化和外化的实践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依靠外在力量而是靠内在力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需要,主动地调遣和丰富充实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在过去的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常常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与列宁同志提出的“灌输理论”是一致的;然而因此而忽视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不对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日益增强。
内化与外化的原理告诉我们,我们要本着尊重规律、尊重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征,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教育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牟正秋,王明辉,德育过程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马 忠,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5).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张耀灿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第一版.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 modernization ideology due 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pided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external; philosophy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哲学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