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本文将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原则入手,通过社交语用、文化习得等应用分析和研究,实现课程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结合,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交际能力的任务。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交际能力;社交语用;文化习得
一、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和内容
(一)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原则。教师教学内容上,应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汉语,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的任务。在该原则中,主要倡导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
交际语言教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语言的功能和意念为纲,着力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习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学习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运用语言做事和处理矛盾的。从而达到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同时,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做语言工具来教,而不应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交际是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的。从教学目的的要求看,作为交际工具来进行教学时,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从课程的总体目标来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汉语,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的任务;从课堂上突出教学情景的教学活动看,根据不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并且交际和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即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造实际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语言(语音);不失时机的把课外的某些有意义的情景引入课内,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使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堂教学越生动活泼,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内容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文化课属于一大板块性课程,但目前文化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原因是文化课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范畴,应紧紧围绕汉语的特点、汉语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围绕影响汉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与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所以,在实际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对文化课热爱程度的不同,可将文化课细分为小类,如中国手工艺、中国书法、中国武术等,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尽可能避免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应用研究
(一)社交语用与语言对比
1、社交语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文化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单独开设一门文化课,而没有在语言课上强调文化是如何作用于语言的,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社交语用规则,若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规则,就有可能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产生语用失误,这种失误会导致双方的误会及不满,还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社交语用规则。现行的汉语教材,如《汉语教程》,都加入了情景交际教学,甚至在课后练习中都加入了情景表达专题。教师应在特定情景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语境因素都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后,再指出学生话语中由于社交语用规则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难以为中国人接受的部分,并指出背后深藏的文化因素。同时,强调社交语用规则的习得与语言形式的习得同等重要,进而使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成功实施交际。
2、语言比较
对比分析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同时,把文化差异说清楚了,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如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诸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之高;“猪”在中文里有“笨”、“蠢”、“憨厚”、“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捷克语和英语里是“粗鲁”、“脏”的意思;还有对“鸡”的比喻义也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和捷克语里表示“愚蠢”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
(二)文化原则与习得
1、文化原则
李泉(2002)曾指出文化教学有其根本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即使是交际文化的教学也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A.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时性;B.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度性;C.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针对性;D.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大家普遍同意李泉的观点,并愿意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教学的原则做进一步的探讨。
2、文化习得
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此不能分而视之。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麦恩于1978年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指出第二语言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并强调从心理上应对新的语言文化充分开放。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注重语言形式习得,如语法,而忽略语言形式后面深藏的文化根源,因此在同中国人交往时,就容易冒犯这些文化规则造成一些不快。
在文化习得中,表层文化容易习得,深层文化较不易习得,因为留学生会本能地固守自己民族的中心文化而排斥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习得文化的目的不是放弃母语文化,只是培养他们对汉语文化的敏感性,从而在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汉语的社交语用规则,不至于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双方的不快。有了正确的态度,社交语用规则的习得也就会容易一些。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真切,词汇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最明显的语言结构形式,所以对词汇结构的文化内涵发掘方面花费功夫也大。如从词汇内部结构本身看,汉语词形、词义的关系比西方表音文字要紧密,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形直接表示词义,也就包含着更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内涵;从汉语词义的引申与汉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也可以揭示词汇意义与文化共同演变的事实。词义的引申总是以联想为其必要的心理基础,文化传统不同,认识活动中的联想方式也就随之而不同,民族语言中词义引申的也不同,其词义中包括的文化意义也不同,而且,民族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作为主体认识图式的构成要素;文化特征在固定的词组、习惯语中的作用也很突出,其成语典故大多与民族心理、习惯有关。如“愿者上钩”、“负荆请罪”、“三顾茅庐”、“东窗事发”、“四面楚歌”等等。这些语言背后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
因此,成语就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中,最具有文化性、生命性的词汇,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国民族文化也就形成了一些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对应词汇的一些事物和概念。
同时,对外汉语教学是异质文化交流的形式和途径的一种,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进行语言的教学,更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深藏的文化地挖掘,让学生们真正地了解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干扰学习者的一些障碍,如观念习俗的差异、人文环境的生疏、意识形态的偏见等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我们要抓住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元素开始讲解,使学生们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适应和接受。留学生们不仅要注重老师课堂教学的安排,还要注意课后业余生活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实践环节不仅仅学习到了语言本身,更了解了语言背后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2)文化情感
教师应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文化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语文课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文化实例,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旋律回响,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影像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语文课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之中,使抽象的概念经久不忘。运用文化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文化背景,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事件背景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以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
小结
总之,对外汉语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正处于不断地完善中。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原则,继而又能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的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而交际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促进我国汉语事业的传播,加强各国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袁飞.浅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
[3]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
[6]和跃.语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J].管理观察,2011(1).
[7]魏绍承.试论语言与文化关系[J].社会经济与教育探索,2011(2).
[8]和跃,吴俊.简论对泰国学生如何进行汉语语音教学[J].管理观察,2010.
[9]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赵永新,毕继万.对外汉语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1998.
Abstract :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language communicative ability. Therefore, should take Chinese as a tool to teach, and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knowledge system to teach. With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increase, in teaching, advocate, lets the student experience, practice, participation and mutu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so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language teaching workers. So, this will be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cative ability as the core principle proceed with, through the social pragmatic, cultural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mbination, thereby completing the learning and the correct use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ability task.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agmatic; cultural acquisition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