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讯息万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仅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法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很多事物不存在于今天,给予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学习呢?
一、利用导入语
上课铃打响后,学生应立即从下课状态进入上课状态,这时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也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一堂成功的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可先放那首苍凉的《松花江上》,一首历史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曲可以快速地让人进入到一种历史氛围之中。学生立刻可以感受到东三省的同胞因为家园被占而背井离乡的凄凉……又如,在讲《经济大危机》一课,笔者提到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先后被国民起了两个外号,先被叫“嫩鸡总统”,后又称“饥饿总统”,“这个总统是谁呢?为什么被起这样两个外号呢?”这种有趣的导入语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学习,兴趣盎然。
二、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材过渡时可以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这一节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②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争调动学生
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特有的天性,初中学生好胜的特点尤为突出,教师如能利用好这点,把它运用到教学上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课的时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每个小组的组号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对了一题,我就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号下面画一五角星。一堂课后统计看哪个小组获得的五角星多,这个小组就评为这堂课的优秀小组。这样,学生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学生一般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老师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利用多媒体把《时局图》充分展示出来:一条红肠代表德国流到了山东,一只黑熊代表俄国吼叫着占据了长城以北和新疆,一只青蛙代表法国呱呱叫着跳到了两广和云南,一只色彩斑谰的老虎怒吼着气势汹汹扑长江流域,一只黑鹰展开双翅、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版图……这样把一幅《时局图》有声有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五、学做小教师,利己利人
对与一些难度较小的课,我们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来当“老师”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以指定一俩位同学,让他先备好课,然后由他们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看到是自己的同学来当“老师”,他们就会觉得很新奇,很有兴趣,上课时也很配合,甚至想些问题来“刁难”一下小老师。而上课的同学也能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同时在备课时候也了解哪些知识是该掌握的,这对于他自己复习也是有帮助的。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留在历史课堂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