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一次探索的反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5471 日期:2024-05-02 来源:论文网
课改如春风沐浴着我们,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了教学的目标,我也不例外。可在具体实践中,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认识》,原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我把它提到五年级下册来上,考虑到圆的内容还没上,所以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删除,而让学生在操作中来认识并掌握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第一次试教:
  上课开始,我请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旨在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化的关系,并引出课题: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于圆柱你了解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这是我对教学起点的了解,接下来就进入特征的探究。我通过让学生给圆柱“穿衣服”这一活动,试图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观察、猜测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可课堂上呈现出的与我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我请同桌两人合作给带来的圆柱穿上漂亮的衣服时,同学们就七手八脚的开始动手了,根本没有操作前的冷静思考。大部分同学凭借着经验给圆柱侧面穿衣服,但结果是五花八门。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不少学生参与的意识并不强烈,只有个别学生交流,大部分学生体验不到圆柱上、下两底面相等等特点。这时,我意识到:我的“探究”是失败的!但为时已晚!因为下课的时间马上要到了。
  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知识点没有问题,教学环节也清楚,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没有认真研究学生,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其次,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从这两方面的反思,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并第二次施教。
  一开始仍用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创造图形引入,只是当学生创造、交流好后,并要求全班一起圈出大大的圆柱,使接缝最小,并用双面胶贴好成一个圆柱模型,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柱,及其为下面特征的探究(侧面的特征)埋下伏笔。
  当我了解学生起点时,有一部分学生提出已经知道了圆柱有三个面,这时我进行了深入,抓住学生生成的,让每个同学都摸一摸这三个面,感受到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底面是平的,形状是圆的,这三个面分别叫什么,都由学生得出。这时,学生对于构成圆柱的三部分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为下面“给圆柱穿衣服”提供了感性认识。
  在组织学生给圆柱“穿衣服”前,我进行了方法的指导。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怎么给它穿更科学,更美观,材料更省?先是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商量商量。学生在交流后达成共识:可先做侧面,量出圆柱的高并在包装纸上做记号,再让圆柱贴着高沿着与高垂直的方向滚一圈,留下小小的接缝,这样侧面的衣服就可裁了。然后用圆柱的上底面在纸上印出一个,下底面也印出一个。并只让学生裁衣服,穿这一环节放到下课。
  在给圆柱裁衣服时,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时的学生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带着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去思考。这样,学生操作也快捷,而且对特点的发现也容易多了。在交流时,绝大部分学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一点儿发现而兴奋。当学生说出上、下底面相等时,我及时追问用什么方法得出的,并让同桌用这方法试一下,并对同桌说说,由此加深对这一特征的掌握。当学生说出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时,又请同学演示方法,并让同学再用这一方法体验、感受。真正地关注每位学生,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知识探究的活动中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圆柱的认识》这一教学,变“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变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为开放、真实、灵活的版块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体验的“舞台”。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