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的。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变革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二、引导积极参与,优化创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三、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探究归纳,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位传统保守而又暴戾的教师管教下,可把原本纯真、活泼、善动的学生变得循规蹈矩,畏手畏脚。而一位开放、博学、求新的教师可把一些胆小、内向、规矩的学生培育成积极奋进创新的开拓型人才。为此,担负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地作出自己的应答。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培养创新意识 点亮数学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