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语文教学的两翼,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通过两者结合、以读促写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现状并不容乐观。本文即从分析当前阅读无法有效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入手,来探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结合
引言
近年来,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作文如何教的问题,也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方法,然而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一些写作技巧看似容易被学生掌握,然而一运用到实践之中,与期冀的效果恰恰相反。学生的作文还是一如既往的空洞、枯燥。闲暇反思,才发现一篇好的学生作文并非老师教出来,而是应该在生活中、阅读感的积累中潜移默化感悟出来的。那么,在教学中将阅读教学渗透写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积累,借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应该不失为一可行的策略。故此成文,望与同行我辈共同探讨。
1 阅读渗入写作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1教师教得随性、重技又流于形式
一是随机性强,缺乏教学的计划性。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指出:“教语文不能漫无目的无计划,不能只跟着教材转,教一篇算一篇,教一课算一课,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然而有的教师往往临到上作文课了还未想好该如何上,往往灵机一动随便找个题目就去上课了。由于写作教学缺乏统一的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常常成为阅读课的伴生物。这样率性安排的写作训练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过于强调技巧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教完一篇文章,就紧接着进行与之相关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做,这样从“文”到“文”的实践,造成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无沦学生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都要按题目去写作,最后看到的只能是满纸的假话、套话和空话。记叙文就是六要素,小说只有人物、情节和环境,议论文就只有三要素,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一切文章都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进行细讲,然后要求学生把这样的“真知灼见”迁移到习作上来。写作成为了纯技巧的实践活动。学生写出的文章看似有章法、貌似有文采,然而却没有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更难有学生以长期生活积累为基础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三是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现行的语文教材在每个阅读单元后都有专节的写作训练,意图在于由读入写。然而这种写作训练往往从文章学角度作静态的知识讲析,没有完整的指导体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冲动,也无法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扶。这样的读写结合的练习没有为学生搭建一个写作的“梯子”,读是读,写是写,学生面对写作依然是愁眉不展,无从下手。
1.2学生学得无聊、无法又缺少意识
一是学生生活单调乏味,缺少生活底蕴。很多学生的文章就似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笔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常常感叹生活单调乏味,写作文时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写的,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感情丰富,兴趣广泛,喜欢思考,但目前学业压力重,生活单调,个人内心情感多处于被压抑或封闭状态,思想深度也很不足。
二是阅读量不足,缺乏写作动机。因为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和应付心理。写作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把作文看作是应付老师的作业而已。而对于阅读,有的学生兴趣也较高,涉猎范围也很广,然而由于课业负担沉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充裕,大部分家长也并不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所以学生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大多数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中考要求的书目,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三是学生缺少读写结合的意识,不会有意识地把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美妙的语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阅读中的习得无法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了顺叙、倒叙、插叙,可是学生在写作中一般只使用顺叙,很少使用其它两种,更不会综合运用。很多学生热衷于各种阅读练习,目的为了应付考试,并未认为阅读对于写作有促进作用。
综上分析,在当今教学实践中,“读”与“写”的结合徒有其表,大量的阅读并没有有效的转化为写作能力。怎样进行有序的阅读,读写教学应选择哪些结合点,阅读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哪些具体的指导才能帮助在阅读中生成写作,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论依据
2.1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言:“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段话揭示出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含义,也指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语言及其构成的文章。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对母语文化的全面吸收,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再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的“读”和“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是阅读所滋养的枝叶。根基稳固养分充足枝叶才会繁茂。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写作,能够促进写作习惯的养成,由有意的模仿渐渐过渡到无意的模仿,将从阅读中吸收的营养化为自己作品中的“血肉”,成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习惯和自己的表达。因此,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也对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渗入的研究。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割裂的两个环节,阅读是写作的根基,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是阅读吸收后的倾吐,是阅读的升华。
2.2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在学生入学前大脑中早已存在着早期学得的原图式,但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必须通过学习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正确、规范的书面表达。
阅读文本时旧有的知识经验同化到学生原有的图式中去,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顺化产生新的图式,在写作中顺畅地表达出来。
2.2.2 迁移理论
迁移是一种领域的能力提高会导致另一个领域的能力提高。两个领域的相似性影响迁移的产生。阅读与写作的元素都是言语,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读者会把结构、体裁等阅读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样作者也会把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阅读和写作都是建构过程。共同的认知体系和知识基础使得阅读或写作的其中一个领域的习得可以提高另一个领域的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3 新课标
新课标强调在课程中,应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独特的体验,养成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能够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该指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和基本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应体现整体性,书本与实践应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为读写结合教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策略
理论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下面笔者在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面进行探讨:
3.1实施策略
首先要加强平时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书也读了,但不入心不入脑,写作的时候搜肠刮肚却还是空发议论,要不就是无病呻吟,或者材料雷同,老生常谈。究其原因在于阅读时没有注意积累,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一是要学会处理信息,即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抽取其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阅读才能丰富学生的积累;二是要注重积累方式,如通过摘抄将阅读的内容分类整理以方便查阅、通过批注记录思想火花和新的感悟、通过诵读延长记忆产生兴趣。
其次就是要重视情感体验策略。作为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和感悟,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应把目光投向关注学生搜集素材、构思成文及修改的过程中,学生情感、意志、情趣的体验和投入。让学生对于生活的解说和表达真正释放出来,将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如此才能给他人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这样的作品才算得上成功的文章。
3.2具体操作
3.2.1 通过“照猫画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人类的创造脱胎于模仿,写作更脱离不开模仿。我们看到很多流传千古的名篇都脱胎于前人的文章,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从前人的诗句化用而来。通过阅读佳作,模仿佳作进行写作训练,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仿写分部分仿写和整体仿写。这几年中高考中比较流行的仿句考题就属于部分模仿。给出模仿语句,考生仿写一段话,要求仿句和原句句式、修辞一致,有的甚至要求字数也要一致。模仿某篇范文的某个语段的写法也属于这一类。阅读完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名家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看待事物评价事物的,这是整体仿写。仿写的关键在于写作时要抛开范文,写出自己的文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写作能力的真正提高。
3.2.2 通过“无中生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语文教师陈铮说过:“善于在教学中留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作品未经阅读前,藏匿着许许多多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 “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例如有些阅读材料在结尾(或中间)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给人们留下了艺术的空白和想象的空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对情节做合理想象,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3.2.3 通过“改换门庭”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改换门庭,就是以范文的题目、内容、主旨为话题,写出新的文章的训练方法。范文不仅是一个“例子”,而且还是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体验的原点。学生从范文中发现写作的素材,作文和范文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文体。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阅读文本结合起来,才会读出更丰富的世界。
3.2.4 通过写“读后感”释放学生的真情实感
情感是人类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它反映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对于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健康情绪的共鸣的文章,有感染性的文章,应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亲身感受、体验生活,有感即发,有情就写,那怕只有三言两语,只要出自真情就好。读后感形式灵活,自由,易于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才会写有所得。
结语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凝聚着前人从长期教学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继承,更有责任去完善它。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要科学有序地进行,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积累。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模仿到创新,循序渐进。这样,阅读才能有效生成写作能力。只有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与思考,才能推动他们写作能力的生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