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中旬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了统一的理念,即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师生和文本的互动统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统一。2004年全国又以推荐素质教育为契机,在部分省区开展了高中新课改的试点工作。
本次新课程方案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思路,所倡导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课改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的变革
1、新的课程功能及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对普通高中性质的重新定位,在理念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功能聚集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新的。
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是遵循共同基础、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新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横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在纵向结构上,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新课程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能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二、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1、转变教学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就语言教学而言,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被动转为主动、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并使他们在多边交往中全面深刻地关照自身的潜在价值,做出颇有前瞻性和广阔性的自我设计。因此,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也是十分必要的。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改变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自主地探究,自由地质疑,并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应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转变教学策略。
3、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倡多样化、个性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通过听、练、背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新的课堂教学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表演小品、课本剧、展示图型,以社会热点为话题,播放视频资料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
三、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1、更新教学理念,做“引导型”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变化很大,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由“为教而教”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高中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适当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
2、提高自身素质,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在内容上把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作为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注重潜性知识的积累。另外,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修养是学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热爱人生,追求理想。
3、不断实践、探索,做“研究实践型”教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新课标为指导,不断探索适应新理念的教学法,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用于指导教改实践,增强科研意识。因为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始终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实践,教育研究又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逐渐由“教学匠”向“研究实践型”转换,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文化底蕴,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新课改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