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一、让学生在激趣中迸射思维的火花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教学“用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起问题冲突: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变得与曹冲一样聪明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会变得与曹冲一样聪明。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智慧的内涵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如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时,教材安排的是依次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得到它的展开图。而我是这样安排的:布置学生课前准备好正方体,课上我让他们自己把自带的正方体自由展开,并标上各面的名称,然后把不同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学生很非常高兴,很开心地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容易得出了结论。
三、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诱学
特级教师钱守旺说:“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充满美的魅力,成为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过程。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因为这个美感里面包含着对创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对自身力量和价值的体验。”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使内容变得鲜活起来
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了修正,有的得到了提升。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