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树立起对话意识
1、经常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敢于“开金口”说话。而要让其敢开口说话,就得先解放他们的思想,我一直坚信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向导。因而,要经常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他们放开胆子,敢于说话,甚至想说。为了让他们“不怕我”,课后我经常在教室里多逗留一下,让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有时看见他们在聊电视或其它的,反正只要我插得上话的,我就参与进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至少为以后“对话”扫除一点心理障碍。总之,我比较欣赏现代教育观中强调的: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2、开展“对话知识”讲座,加强对话意识
为了能使学生开口说话,光靠无意识的“对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对话的重要性才行,也就必须使其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为此,可以开展如《超越自我——勇敢叙说》这样的知识讲座,我从当前国际形式、国际矛盾的解决、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到求职、求学成长,再切入到同学们身边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细致分析了敢于竞争、敢于参与、敢于言说、积极自觉的重要性。在激励学生敢于开口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提问,学生在激励的氛围下有很大一部分被激起,勇敢地站起来发言。这一成果也让我大受鼓舞,使我对学生的看法有所改变,我确信我们的学生是有对话能力的,而且使他们也意识到了对话的重要性。有了这些准备,就为以后的课堂“对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具体的对话教学还是要从课堂说起,下面是一些尝试和体会。
二、具体的对话方式
1、生本对话
所谓生本对话,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读了文本后,有什么看法可以向老师提出或同学们共同探讨,这是需要一定的“内功”的。其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
(1)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挖掘矛盾,获得启迪。
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文本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话,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识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可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看后要多进行自我提问,不懂的还要自己去探求答案,为此他们必须动脑想出问题,甚至为解决问题必须查询许多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2)课外引导生本对话。
在引导学生文本对话中,除了在上课引导他们在阅读中产生矛盾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之外,我还让学生课后融身到历史当中,进行历史剧或历史故事的编写,这一方法也让我自己兴奋不已。如上完世界史后,我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学习世界史后的心得,文章形式不限,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编写历史故事或历史短剧,但要求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其中,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题目:《天堂奇遇》
时间:猴年马月兔日
地点:大西洋上空的某公园
人物:希特勒(以下简称H)、罗斯福(以下简称L)
(夕阳缓缓落下,H一人在天堂上的公园里漫步,神情沮丧,无精打采,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对面迎来的轮椅上坐着一位安祥而又仁慈的老人,正在尽情地享受着这落日的余辉,那不正是美国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吗?H想马上调头打转,不料已被L喊住了……)
L(微笑):兄弟啊,好久不见!一切可好?现在大家不是好好的吗,你干吗还想躲我呢?未免太不给面子了吧!
H:我……我,对不起,我实在没脸见人……唉,我如果当时不是那么满怀仇恨,心胸宽广一点的话,也许就不会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如果也像你一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那样我也不会走法西斯道路了,也就不会发动世界大战,也就不会被万人唾泣、世人辱骂了……
L:你说的也是,如果不是你们挑起世界大战的话,也许今天我们大家都更加的繁荣和富强,你我也许都可以称霸天下,你我一样会得到世人的敬仰……
H:不过,老兄,我当时也是逼不得以啊!你不知一战(英、法等)是如何对我宰割的,既割地来又赔钱,我实在咽不下那口气。还有经济危机的影响,本身国内市场狭小……
L:那倒也是,不过,我还是比较欣赏你卓越的军事才能、外交手段等。如果你将其用在造福于德国和全世界人们就好了。现在已事过境迁,你如果想让自己过得安心一点的话,就鼓起勇气先向全世界人们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再也不要像我那样,到时害人害己……”也许全世界人们会原谅你的,毕竟“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啊……
该同学将天堂中两人相遇的情境设计是虚拟的,但人物的交谈内容是有史实依据的,其内容的中肯、厚道,让大家都发出赞叹之声。从他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那些确实是自己写的东西,也许不是很专业,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开始懂得走进历史,甚至对一些现象或事件有了较深的认识。我想,如果有时间在这个方法上多下点功夫,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完成教学目标,定能获得能力的提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投在自己“乐”的事上,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2、生生对话
“所谓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的讨论和交流,是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等各方面比较接近,容易产生心理安全感,他们之间容易沟通且还有许多共同语言。“生生之间通过讨论和切磋,思维碰撞可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通过交换理解和看法、交流情感体验,可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在交流、研究中,学生可以学会合作,学会跟同学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能学会客观地、辩证地思考,学会跟他人辩论。”生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有讨论、一问一答和辩论式等。
(1)问题式的生生对话。
首先,要选的对话的形式是问题形式的,内容最好贴近生活现实,且答案是开放式的,不是唯一的。
如:在教学高一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这一目的内容时,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圆明园的整修问题开始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有关争论也随之而兴。有人主张“重修”,有的主张保持原状。那么,同学们针对以上两种观点,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可以就你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工作赞同与否,发表你们的高见。我的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接过了话题:
生1:我主张不重修,因为不修的话,可以让我们中国人永远记住我们的耻辱和惨痛的历史教训,以起到教育或警示国民的作用。
生2:我认为不修好,每当我们中国人走到那里,就会想起那一段屈辱的的历史,就可以起到教育……
生3(站起来打断生2):不重修未必就能起到警示或教训国民的效果,我认为要想中国不被别国欺负的话,还不如让本国综合国力增强,不如让中国人钱多一点。如今这年头,什么都不看,就比你口袋里有多少“钱”。正是这样,所以我希望重建圆明园,并把它作为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让北京又多一旅游胜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旅游,也为中国赚取更多的外汇,岂不是更好?
生4:对,我觉得前面这位同学说得很有独到的见解,不错,我们可以在其遗址的旁边选个地方重建圆明园,让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可留下遗址,警示国民,又可让人们再度看到辉煌的圆明园,这样可多赚外汇,两全其美。说不定,那些外国人来看了,也会痛骂那些曾经失去人性的“强盗”。
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加入到“对话”当中,更让我觉得欣慰的是: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抵制不住热闹的“诱惑”,终于开“金口”了,发表了看法。整个对话如同打开了阀门的水,一发不可收拾,整个课堂气氛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同学们的一番唇枪舌战,不管赞成修与否,我觉得他们看事物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如刚才主张重修的同学所说的理由,连我都一时半会还没想到,但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方式,对这一问题不但加深了认识,而且也让其体会到原来历史并不是只是过去的、死的东西,而是可以和现实结合,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参与并发表意见。所以,通过这样的对话,特别是对于刚刚走进高中校园的高一新生来说,那可是绝对没有体验过的历史课所带来的快乐,其学习历史自然兴趣盎然,而且胆量、语言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3、师生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其对话的主要形式有问答式,既可以有老师提问学生,亦可有学生向老师提问。当然,“不仅包括二者的语言(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话,还可以有非言语的对话,如师生的目光交流、肢体语言的对话、情感的交流等”。要真正实现阅读对话,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和交往中得到超越和创新,教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动、真实的沟通情境,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情操才会真正得到陶冶,师生才能在真实的沟通情境中真正地平等对话,才能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点击生活现实,实现心灵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对话教学强调:教材不再是中心,它只是实现教师和学生对话的“谈资”。如何使这谈资生发更多的现实意义?如何让师生围绕谈资进行对话?我认为师生之间能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有效地点击生活现实,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也就是说,在开展师生对话时,首先,在选择对话的内容上要讲究,选择的内容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现实比较贴近的,这样才便于学生有话可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如讲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电视或老人告诉有关抗日的知识,选择他们熟悉的一个内容进行讨论或谈谈自己看法。课堂上真是热闹非凡,同学们的观点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千秋!诚然,各方面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2)对话教学中对生成性问题的引导。
对话教学不像传统教学,它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言,因而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也就容易产生一些或许出乎意料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老师如何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学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节时,在我看来,这节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自己容易看懂一些,因而,在上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了二十来分钟,在阅读中把自己觉得不懂的提出来。
其中有一学生就问:毛泽东早知道“谈判”只是蒋介石的借口,为什么还要去“虎穴”呢?难道就不怕蒋介石再造“皖南事变”?问题一抛出来,马上有心直口快的就说起来。
生1:为了表示我们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毛泽东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真不愧为一代豪杰……
生2:如果毛泽东不去的话,那不刚好给了蒋介石一个发动内战的理由?到时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我们共产党头上,我们岂不成了罪魁祸首……
生3(思考片刻后说):好像当时苏联老大哥也是叫我们去……
我后来总结说:同学们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说明同学们还是会思考问题的。就在这时,蒋某(这是一个历史成绩比较好,且对历史现象或问题很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突然举起手打断我的话问:为什么当时蒋介石不乘机杀了毛泽东,因为当时毛泽东才带几个人,杀了他不易如反掌吗?也许以后就没必要打内战了……我一下子被他一连串的问题震住了,在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之际,坐在他右边的唐MY同学(这是一个很有个性且较泼辣的女孩)似乎半开玩笑地说:“你是不是因为姓蒋的,就要帮蒋介石说话?还有的说:“就你爱唱反调,这节课是你个人的了?”……似乎都很反感他的话,反正一时半会很多同学的矛头都指向了他。当然,也有一些同学马上也接过话题回答了起来,如他的同桌伍HJ说:因为当时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比较喜欢毛泽东的,他们是不允许杀毛泽东的……
生2:我看书上说,当时全国人民都厌战了,都不想打了,想过安心日子,蒋介石也不想犯众怒吧!
师:刚刚同学们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都知道任何情况或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一般有主观和客观原因。如果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国际国内形势、人民的反抗情绪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主观原因就是毛泽东自己的原因了。那么毛泽东又凭借什么本事让自己“虎口脱险”的呢?
生:毛泽东智慧过人、警惕性高、处世比较圆滑、会察颜观色……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立场用了不同的词来形容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错,毛泽东确实很机警,不愧为一代豪杰。据说他一下飞机便连喊三声“蒋委员长万岁”,这一喊可把蒋介石的铁石心肠给软化了一大半,然后他在谈判中一直保持低调,就连蒋介石日记里面写道他很佩服毛泽东,以毛泽东的烟瘾很大,居然跟他对谈八个小时不抽一根烟,这让蒋介石吓了一大跳。毛泽东的这些举动也让蒋介石很放心,不但不杀他,还派卫队保护毛泽东。当然还有周恩来等人在暗中提醒他、保护他。后来,临走前,毛泽东又喊了一声“蒋委员长万岁”,有人说这一声“蒋委员长万岁”才让他得以安全离开。
或许,这也是一些“一家之言”,但不管怎样,与毛泽东的个人智慧是分不开的。因而,首先我要肯定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前一问题:为什么老毛明知山有虎,还要去“虎穴”?也就是我们把蒋介石那里当成是“虎穴”了,既然是“虎穴”,那为什么老毛又能平安回来,也就是说蒋介石为什么没把老毛给杀了?历史上的“鸿门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所以,我认为该同学提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也是很自然的,说明他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尽管测验或高考也许不考这类问题,但说明我们同学只要动脑筋,走进课本和课堂的话,是可以挖掘和获取很多课外知识的。后来,我特意观察了那位同学的表情,我没有看到任何异常的反应,我也就放心了。
通过这一事例,我更加认识到,我们师生之间是平等与民主关系,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观点在当时来讲也许不能理解。其实,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没有对和错之分的,不管怎样,至少反映了当时他们的心声。从这一对话过程中,同学们也知道了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毛泽东只带着几个人”这一表面现象主宰了同学们单纯的头脑——“杀了毛泽东”。而通过分析、探讨,我相信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同学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上一定能学会全面、客观、深入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对话教学的动态与开放性让师生在随意、轻松中完成了能力的培养,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生成性的问题,只要不是与课堂背道而驰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要肯定学生,而且要鼓励同学们爱动脑筋的这种好习惯。至于生成的问题,能当时解决最好不过,实在不能当时解决,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同学们讲清楚,同时也鼓励大家课后可以合作解决。正像前面所说,我们师生对话,并不一定追求结果一致,而是重在对话的过程,在过程中相得益彰、互相启发就行了。
总之,在农村高中实行对话教学比较有效的基本形式有生本、生生、师生等,每一种形式里面还可根据课文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这在上文中已有阐述。当然,我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靳玉乐 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19。
[2]杨生春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建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3:1。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