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感情朗读 指导策略 生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质兼美的小语课文大多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有效地挖掘其中的情感,品味其中的情思,悟读其中的情味,才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种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笔者潜心研读一些名师的教学,从中领悟到:在感情朗读的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方可实现“有感情地朗读”。
一、以情激情示范读
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中要着力‘移情’,在学生心中激起最强音。一是以文中之情激学生之情,二是以自己胸中之情点燃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聚意点睛,站在学生之中交流真切的感受,叩击心弦,熏陶感染。”教师范读时,要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准确、到位地表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感情色彩。
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她前半部分的描述语调平稳、语速稍快,当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当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语调提高,速度加快。教师情感的投入很快感染了学生,他们都能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喜乐而高兴、痛苦而忧伤。
二、引述想象唤情读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但把课文读美读活读出感情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细致入微地读,最终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读中的引导作用。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得充分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情味时,老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沉醉的智慧,点燃学生喷涌的激情。”
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古诗两首》中的一个片段:
师:难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一年又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师:1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师:这些日思夜盼的遗民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的“游人们”所抛弃了。再读(愤怒)……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紧扣“又一年”这个意韵丰富的时间词,层层递进,精妙地引述,把学生带进了沧桑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与学生的感情跨越历史长河,达到了情感的相通,实现了感情朗读。
相同的内容也罢,不同的内容也罢,教师通过语言深情的引述,把学生带入了不同的情境,学生的感情就会随境变化、随境起伏。
引之深,则情也浓,读之则味也浓!
三、链接材料铺垫读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指出了理想课堂的六个标准,其中之一即为“延展度”。他强调:“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纵观如今的课堂:“有效地根据文本进行拓展,精心选择拓展的内容,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不但有助于理解文本,更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劳苦这一部分后,引入了“总理最后日子的工作时间表”: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975年,周总理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前一刻,握住邓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后,一再叮嘱邓颖超以后不要保留骨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当学生读了这段材料,完全进入了情境,此时再读,学生的情感深沉、厚重,总理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伟大形象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内心都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这样的“材料链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铺垫,让人心动,涤荡情怀,不失为朗读教学的一个好帮手。
四、假设引导体验读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描述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而假设引导法就是通过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空间,再现真实,产生角色换位,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感情朗读。
《螳螂捕蝉》的教学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师(出示少年劝吴王的一番话):我们一起来读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少年接着说“是的,……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现在,你就是少年,该样读才能打动吴王呢?
(生练读。)
师:现在我就是吴王,谁来劝劝我?
师请了三位朗读。
师:生1很流利,但速度偏快,我一把年纪了听不懂。
生2,你这一劝,我有点心动了。
生3,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我是吴王,少年出言稍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谁胆敢一试?
(指名读,很动情。)
师:全班一起当少年,劝劝吴王吧(学生读出了劝说的语气)。
在这一例中,教师通过“假设你们是少年”、“我就是吴王”的假设法,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产生角色变换,学生内心深处就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我是少年,我该怎样读才能打动吴王呢?”于是,真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实现了感情朗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一门体现人性真情的美丽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就是要富有情感地朗读,让丰富的情感回荡于课堂;就是要放飞师生澎湃的情感,实现“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就是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请记住叶老的谆谆教诲:“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的情感,美读得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呵护生命》.四川教育出版社。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人民出版社。
3.杨海堂《教师范读点滴谈》.小学语文教学,山西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