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浅见
一、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七年级有这样一道问题:按下图方式摆放餐桌和椅子:
(1)1张桌可坐6人,2张桌可坐¬¬¬¬¬¬¬¬¬¬¬¬¬¬¬¬¬¬¬¬¬¬¬¬¬¬¬¬¬¬¬__人。
(2)按照上图的方式继续排列餐桌,完成下表:
象这类的的问题教材中出现了不少,教学时我们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题目设计由浅入深,全班同学都能参与探究,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它侧重于意义性教学与对象性教学。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倒。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这是一个用活动用实例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课的任务。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情境式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的一个问题: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供气站,向居民区A、B提供煤气,供气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象这样学生熟悉又亲切的问题,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上的更生活化,比如把居民区A、B改成学校和家庭,一个同学从家出发经过供气站再到学校怎么走最快?学生不是更有兴趣吗?
近些年来,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产生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依样画葫芦。还有如 “数学活动教学” “开放式数学教学” “整合式教学”等,我们要避免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