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如何认识和运用现代化理论指导历史教学,本文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借鉴现代化理论构建近现代史体系、现代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近年来不少学者以现代化理论为新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教材也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和评价一系列重大事件,同时在高考中这一理论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正确理解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迄今经历了三种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也就是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它构成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化是一系统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这一过程既包含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指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指民主化),还包括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指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指世俗化和理性化)等内容。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在因素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冲击而走上现代化对国家,如日本等。
二、以现代化理论为借鉴,构建近现代史线索
新课标采用了模块专题体系,这一体系弱化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综合性。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课程历史《考试大纲》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来编写的,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其主体内容与历史《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主张构建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现代化观点即可作为构建近现代史线索的借鉴。
如何以现代化观点构建近现代史?有学者认为可以把18世纪以来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这种观点对中学历史教材进行阶段划分。如以中国近现代史前半期为例,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器物变革,工业化的起步;维新变法是进入制度层面的变革,是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尝试;辛亥革命是现代化的更高层次和阶段;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对现代化的全面呼应。
就世界历史教学而言,可参照钱乘旦先生所构建的五阶段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体系作为近现代史教学的基本框架。第一阶段自14世纪至15世纪,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农业文明的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第二个阶段自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的发起,如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欧现代的起步将整个世界推进到一个新时代。第三个阶段自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社会进入全方位变化,社会表现出更多的阶级色彩。如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与发展。第四个阶段自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在西方国家向“成熟的”现代社会迈进时,现代化也在全球扩散。第五个阶段自20世纪以来的历史,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而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关注现代化理论,科学备考
在历史教学及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应关注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吸取现代化研究的成果,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规范、校正教学与复习备考。对复习备考过程中对新课程教科书借鉴的现代化理论,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8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整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即是引用现代化理论的典型案例。传统观点认为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衰亡、抵制革命而设置的“骗局”,但新教材吸纳了现代化理论认为这一事件“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做了一些准备”,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甚至认为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近年来,现代化理论在高考试题中也多有体现。如2007年高考广东新课程卷第29题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理论作解释。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即按照现代化理论来评价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解答此题,就需要借鉴现代化理论从其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和工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可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运用现代化观点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极为必要的。如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应从这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来认识;复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要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其在资产阶级民主化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复习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过程中,应对其推动本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要有清醒的意识。此外对于李鸿章此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理性看待正传统观点对其“刽子手”、“卖国贼”身份的界定,要注意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其在中国近代外交尤其是在近代工业化历程中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课堂教学及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理论,对这一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要注意与其它理论相联系。如在构建“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线索时应结合“列强侵略面前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这一线索。中国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民族独立,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在复习这一线索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只是多种现代化模式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欧美资本主义模式、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更有亚非拉民族独立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一下.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现代历史体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6).
[3]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中国社会科学,1988,(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