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 结合课改教学特点,明确教学总体目标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国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在课程目标上,主张改变单纯的知识传递和缺乏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强调了“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的相互关系,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教学内容选择的辩证关系,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运用知识,既会学习又会做人。在课程体系和社会关联上,主张历史课程教学需要结合现实与时代发展,树立“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的历史观,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和事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在教学重点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人生目标追求,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中有所选择,实行新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尺度,改变原有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实行新的教学评估机制。在教学实践中,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努力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者,而非知识传授者,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高中历史教学总体目标和课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 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三 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 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具体在历史试题中体现为对主观试题材料的解析能力、答题切入角度和论述能力、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结合的逻辑辨析能力。学生历史事实积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运用方法维度提升素质的过程,过程是载体,方法是手段,目的是提升能力,方法与过程的结合是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历程,是学生自发学习、行为自觉、自我改变的过程,以此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历史学习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技巧,凸显良好的学习体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做到自我提升学习信心、学习能力和人文修养。人是情感和理性的结合体,学习过程和方法运用必然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历史观实质上也是端正学生历史态度、行为倾向、价值取向的过程,是对历史事件的理智感受、思想认知、道德评判的情感体验。历史知识传承者和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复合型与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及其学生受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多维度的历史教学,将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完善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五 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体系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风向标和潜能激发激励机制。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和奖惩程度的大小差异,将促使教师根据自身诉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致使评价机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师管理机制及其运营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以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量化等措施进行教学评估的管理模式,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激励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旨在注重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与价值等多重评判尺度的综合测量,重在发现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基本素养和发展诉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教学区域差异和课程改革进程,可从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评价等角度,采取实用和适用的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新课改教学理念和目标,实现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亨利.历史教学法(何炳松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2]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2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1,2,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版,2007
[5]杨念群.“英雄史观”的回归?[J].读书,2011(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