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人才。
一、由知识的“搬运工”向课堂的“组织者”转变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方面,引导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③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总量上。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由书本知识“复制者”向课堂“创新者”转变
在信息社会里,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主要靠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由“领导者”向“合作者”转变
由于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中国教师民主、平等观念淡薄,大多严肃、刻板、专制,特别是数学教师。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摧残学生的心理,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否真正由领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关键在于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
四、由“教书匠”向“通识型”转变
通识型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既是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加强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教书匠”中走出来,使教学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都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者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怎样从事育人的工作,也体现出其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准。能否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