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情·知合一”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8934 日期:2024-02-26 来源:论文网
&

关于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情·知合一”关于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情·知合一”

为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枯燥,乏味,被动之中,教师就必须注意教学中的“情·知合一”。不能单纯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应多赋予教学以情意因素,引发能使学生乐意接收的学习心向,从而变被动强制性的苦学为主动、自主性的乐学。
情意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起动力、调节和定向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常常是从喜欢上某位教师开始,而后喜欢上一门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目光、神态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信心,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情绪。
  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和建议,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以信任的微笑,言语的鼓励,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应该用不同的表态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热情,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以“很好、有进步、敢于发言”来表示鼓励,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应以“别怕、慢慢说”表示安慰,对答案基本正确但不完善的,以“挺好、谁能说得更好”来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与期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从尊重他,关爱他,宽容他做起。那年我教的是初二年级的生物,当时有个班级上课时课堂秩序始终不好。在上课时对于那几个爱讲话不学习的同学我始终引导他们,相信他们能做好,这几个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打篮球,但球打的不太好,别人经常不和他们玩。我当时还代体育课,体育课上我总是找这几个同学玩球,并且带领他们向所谓的高手挑战,每当挑战胜利后他们非常的高兴,并且下课时还围着我请我下课接着玩。再上生物课后那几个同学再不说话了,而且坐姿也很端正。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恰当的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创设形象情境。
  2.1.1 利用模型设境。模型在在展现生物内部结构的情境方面,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
如讲“心脏的结构”时,老师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的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
  2.1.2 利用实物标本设境。上课时,拿些实物标本,加上老师的语言介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老师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
  2.1.3 利用多媒体设境。多媒体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同时能逼真的显示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的三维结构,甚至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并能将正常条件下无法见到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彩色的仿真式图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对促进学生理解大有裨益。比如,一幅反映心脏功能的光盘资料,将正常搏动的心脏打开,显示其间四腔顺序交替收缩舒张,血液运行,瓣膜开闭的真实情形,起到了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起到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直观情境的创设,能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它是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 巧设悬念,引动思维。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适当的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心情。这种方法适合于不同年龄时期的教学对象,因此,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能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讲“人的营养物质”一节时,首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发学生的注意思维。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显著。
  2.3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如上“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实验课时,老师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以后,再让学生取出显微镜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2.4 结合实际事例,创设情境。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密切的学科,有大量的实际事例摸得着,看得到,都是创设情境的好材料,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激情。例如,在讲到遗传病色盲时,就先问一个问题:“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患色盲”,“有没有同学的家属患色盲”,学生开始议论纷纷,由此,学生产生的惊异、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地求知内驱力,在学生充满渴求的目光中,我也不失时机的进行了讲解。
  2.5 结合有关的农谚、歌谣、谜语,营造气氛,创设契机。讲授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干巴巴的条文感到枯燥,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其效果较之于实验相形见绌,若能恰当地将所学知识以谜语、轶事等形式介绍给学生,往往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讲到神经系统的时候,加入一个谜语(回光返照——反射),我感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利用这些方式来讲课就能将知识、兴趣、教育融为一体。
  生物科学日新月异,教师只有感情真孳,知识渊博,技能娴熟,思维敏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话说出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生物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