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课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小学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5、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二、导课的方法
1、复习法。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比如:A、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B、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C、通过学生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D、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导入新课。复习法作为导言,有利于知识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设问法。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要求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同学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也可以使用拓展材料,提出问题。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导语可这样设计:“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叫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要自称是皇帝呢? ”这一连串的问句,造成强悬念,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导入新课的学习。
3、谈话法。谈话引导,娓娓动听。这种方法比较自由,一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电影、小说、生活经验等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讲授《大众传媒的变迁》时,可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你所熟知的报刊有哪些?
生:《扬子晚报》、《成才导报》、《中国青年报》……师:那你熟知的影视剧又有哪些呢?
生:《亮剑》、《还珠格格》、《无极》、《天下无贼》……师:你对网络又了解多少呢?
生:可以聊天、玩游戏、看电影、下载学习资料……师:很好,同学们知道的都很多。然而,你知道报刊、影视以及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吗?(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的。)
4、倒叙法。教师形象化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可通过描述1958年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和吃饭不要钱的的场景入手,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
5、故事法。讲故事只是为了使学生迅速肃静下来,使他们从无意注意(专心致志听故事)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从而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如讲述朱元璋称帝后,兴大案、杀功臣的故事来导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故事法引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6、乡土法。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导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可使用图片:《太平军锣鼓》。太平军锣鼓是本地区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每逢喜庆节日,演奏起来,可谓“锣鼓一响,万人空巷”。你知道这一民间文艺节目是因何而来的吗?
7、释题法。有些课题中会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使学生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两极世界的形成》,对“两极世界”这个修饰语,教师要作解释,然后转入新课。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
8、图示法。一般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如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2第二单元第2课)时就可以利用教材引言部分的插图,通过分析火柴火花(商标)所包含的信息,引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从而转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9、典故法。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的运用在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中。如讲《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时,可由学生讲“仓颉造字”或者“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典故引入。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0、歌曲法。即由歌曲引入新课。一般由教师预先在课件中插入相关音乐选段。如讲《抗日战争》一课时,先放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引入新课。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
11、诗歌法。由学生已学过的或教材内引用的诗歌导入新课。如讲《祖国统一大业》时,先让学生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教材P77),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导入祖国统一的话题。
12、现实切入法。又称时事导入法。历史由于过去时性特征,缺乏直观感,多的是学生心理上的隔膜。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主要是在生活过程中建立,与现实关系密切,运用时事导入可以利用学生这些认知基础和认知习惯,更便捷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从中国长达15年的马拉松式的入世谈判的成功,来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3、探究式导语。设计这类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某一事物作进一步的思考,以了解其中真谛。
如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时,可设计这么一个问题:河南开封近几年大力进行城建改造,决定规划一条宋代商业特色街,他们该复古哪些东西?这个实践性问题,把学生导入千年前的北宋。 探究式导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执果追因”、“循因索果”的初步探究能力。
当然历史课的“导言”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三、提高导课艺术的技巧
1、思想上重视。要搞好新课引入,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如果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引入可有可无,不如把时间放到正课上去好。当然对新课引入缺乏兴趣,也就不可能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找资料设计新课引入;如果在思想上认识到新课引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就一定会在如何搞好引入新课的资料、技术、经验等问题上下功夫。
2、准备充分。要想搞好新课引入,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引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引入的形式。比如对初中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所以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多用实验、游戏、故事等;而对高中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要求教师讲解的知识性、逻辑性强,所以应多用资料、习题、典故等形式引入。同时在备课时还应注意所用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
3、注意日常积累。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每节课的引入,必须靠丰富的资料和生动形象的讲演才能达到。丰富的素材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多看些科普杂志、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并做好记录及摘抄。到时就可信手拈来,组织成多种引入材料。成功的新课引入,是和教师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讲演、板书、板画以及实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把引入材料表现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
2、于春燕 王文丰《历史新课程教学艺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