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的“诵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8548 日期:2024-02-23 来源:论文网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哪条也离不开诵读。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首先,诵读要注重一个“熟”字。诵读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
  其次,要“精思”。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三是要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
  二、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我们知道,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诵读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1、整体感知层面的诵读训练。
  这是诵读训练的第一步。这一步先要让学生辨认书面符号(即识字),再凭借口语经验对书面符号进行“意义组合”,然后逐步达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对于那些儿童比较生疏的书面语言,由于得不到口语经验的支持,可能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具体的指导。
  2、感悟层面的诵读训练。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应坚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紧紧地扣着读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界,体会其感情。然后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对课文是否有所感悟了。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就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了。
  3、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
  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具有整合和审美的功能。我们应在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他们练习背诵。要让学生一边轻轻地吟诵,一边展开想象,必要时可辅之以挂图、录像或者多媒体;也可以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感受与内化。
  总之,要在阅读教学中大兴诵读之风,将诵读这种领悟课文的方式运用得更好、运用得更到位,让孩子清脆而有韵味的诵读之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