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语感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8551 日期:2024-02-23 来源:论文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是语文教学亟待开拓的道路。语感培养有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基本途径,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 联系生活,汲取语感的源头
  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训练语感,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
  1、善于引导,疏出生活体验
  (1)切身体察。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闻、所睹、所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就算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其意义和情味。所以,对学生的日记严格要求,鼓励他们真实、准确地反映自己的所闻、所睹、所察和所想的东西,也不失为引导学生切身体察的好方法。
  (2)积累经验。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全站立起来。这样,即使课文中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2、善于激趣,迸发情感体验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以其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的特点,把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引入课堂,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良好氛围,领会和感悟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语感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在这种情境里,能够与作者产生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很好地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品析词句,浸润语感的雨露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里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咀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1、换词。在范文中,有许多语言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认真琢磨后才运用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换词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语言,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2、删词。教师有意识地将范文的重点词句丢掉,通过关键词的“丢”失,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推敲、品味语句中感受到词的意义、句的情感,从而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效果。
  3、补词。即让学生根据范文中的语言留白进行想象延伸。这一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进行语言补充,能够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这些理解、补充,对于加深对课文含义的领会和对人物思想品质的感受,恐怕不是教师的讲解所能得到的。
  4、调词。调换就是把句子中所要推敲的词互换位置,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精当。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5.改词。即让学生改动重点词句,再来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增强语感。因为有些词语包含两层意义,即字面本身的意义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与人物思想感情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
  三、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是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语言训练,培养语感  
  1、处理停顿。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选择了从词语训练开始,不光指导学生读得连贯,还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平翘舌音要分清,前后鼻音要分清。有了词语做铺垫,第二步我选择了读短句子。这时我给学生的要求是把句子原原本本地读下来,不多加一个字也不少读一个字,词和词之间不能拖音。接着拿长句子给学生训练,这较之前面的难度加大了不少,不光要读准字音、注意词和词之间的连贯,还要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顿,否则长长的一句话读下来,学生会感觉到上气不接下气。可乘机教学生“换气”(停顿),再慢慢引领学生明白停顿并不仅仅是为了换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正确传达情感的需要。
  2、把握情感。是不是读句子时知道如何停顿就可以读好句子呢?当然不是,因为读句子还要讲究节奏,也就是读句子时的速度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把握呢?我认为遇到感情强烈、气氛紧张、欢乐愉快的句子速度可以加快些;而遇到沉郁、凄凉的句子则可以放慢速度来读。这一点,如果让小学生自己来悟,确实有点困难,这时候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你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再帮助学生分析当时的情况,接着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来读,这样效果就出来了。
  3、朗读表演。表演读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地学习,自读自悟,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成了教练、导演,要引导学生学习,随时给学生指点,却又决不越俎代庖。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是重结论的,要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在训练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必要的“讲”还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五、联想与想象,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忆铁人》中,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我设疑引思:①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②“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③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④从这句话,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矛盾复杂、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调头,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勇于改错的好党员,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