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史味
所谓“史味”是指用历史的语言解释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历史味,首先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的丰富,学科语言的规范,历史思维的缜密。其次历史味集中且鲜明的体现则是展现给学生的趣味与神秘,趣味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神秘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渴望。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要增强“史味”,其策略如下:
一、树立“历史”意识的树立与揭示
1、树立“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即是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这种再现,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中进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结的。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教育,应置身于人类历史长河中体验,考察演进的社会,并不断与现实对话,不断从现实中寻求历史规律的延伸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社会的变革。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意识是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之企望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心灵活动。”
学习历史,决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
例1: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目教学中,在学习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史实后,采用这样的结尾:远离野蛮,远离战争;呼唤文明,呼唤和平。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者的承诺。国耻不能忘!我们纪念死去的冤魂,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不幸;我们纪念死去的亡灵,是为了整个人类永久的安宁……相信这样一定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面向未来、放眼世界的新人。
2、揭示基本的“历史概念”与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概念”上承历史事件,下联历史规律,是史实与规律间的中介和桥梁,具体历史概念的理解与阐释是新授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阶段性特征反映的是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主要有两个要求,一要“准确”,即能在全面认识历史知识体系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归纳概括;二要“延伸”,即注意阶段特征间的联系与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性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例2: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何谓现代化?这一历史概念必须向学生诠释清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或工业文明),主要标志是经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政治民主化,追求民主、平等、法制等;还包括教育、军事等现代化。
例3:八年级第五单元学习结束后,应帮助学生把握16世纪前后东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西方——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制确立,经济上向工业文明迈进,思想文化上追求自由、民主与科学,对外进行海外贸易;而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社会经济也继续发展,但皇权高度强化,不计经济利益的郑和远航,人民没有自由与民主,国家日渐闭关自守……让学生明白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表明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融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主流“史观”
历史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包括“论从史出”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历史结论和形成结论的思维过程有内在的统一性,掌握历史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比掌握历史结论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把自己思考的结论展现给学生,而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能得出某种看法?这正说明我们仅仅展现给学生思维的结果,没有展现给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只有掌握历史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才能透彻理解结论,进而完善结论、发展结论,甚至可推翻原有结论,形成新的结论;才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 并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这是对学生思维个性压抑,也是教学的失败。因此,在教学中要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习惯。
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理论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把纷繁复杂、零散的历史知识穿成线、连成面、结成体,使具体的史实焕发出思想的光芒,从而感受历史的价值与魅力。教师应尽可能的了解史学新观点并加以教学的有机融入,才能体现历史学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历史意识与国际意识。当前主流史观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重点则放在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认识上。文明史观认为,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并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因此,一切文明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开放的、兼收并蓄的。
在这一主流史观的引领下,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发展的观察角度与总体认识也应随之调整变化。
例4:对中国古代社会要重新认识,以文明演进史取代五种社会形态演进史,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作为基本线索,而是将中国古代史划为史前时代(其时间段大体与过去的原始社会相当)、文明的起源(其时间段大体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夏、商两代)和农耕文明时代(其时间段起自西周,结束于鸦片战争前)三个历史阶段。具体提法发生变化,如将明清两朝称之为“专制皇权高度强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不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等等。
2、现代化史观(又称近代化。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智能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等。
“现代化”的进程最早开始于16世纪的西欧,之后不断向全球扩散,直到19世纪末,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北美以及亚洲的日本。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尚未真正启动。进入20世纪后,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战后,更多的国家开始将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国家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因此,“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
中国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现代化史观的运用。
例5:中国近代前期,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的三件大事,我们该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探索活动?应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把握:
A 这些探索在当时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推动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是爱国进步的;
B 失败的原因有许多,但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没有强大的反封建势力即资产阶级力量,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因此只有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才能真正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
C 尽管屡受挫折,但每一次的尝试,都使中国在顺应工业文明之路上前进一步,为下一次的尝试奠定基础。
3、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历史观。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横向、整体发展的历史,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教材也试图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与世界的关系。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事实上,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同时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树立“全球史观”,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明的演进历史。
例6:八年级第五单元学习了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例7:八年级第六单元学习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引导学生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对中国有哪些影响?(从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角度分析)
三、树立人本理念,发挥史实价值之光
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这样阐述的: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执心社会公益活动,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文科综合课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本学科的社会功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常的做法:
1、发掘历史材料的人文性(或育人价值)。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不乏优秀的人文素材,教师应尽可能发掘其中内容,由古思今,赋予其新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8:学习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智慧力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从而激励学生对知识的热爱,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抗争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更珍惜生命,呼唤和平;另一方面从为真理、正义、国家而献身的历史人物身上感受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等。
2、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发挥历史的借鉴。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或是在古今关联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某些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以史为鉴。
例9: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屈辱的岁月》,《南京条约》有关五口通商的内容学习,可以与我们现在对外开放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不难感受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性。
3.在时政热点的感悟中,寻求历史价值的导向性
时政热点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既是历史课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有利于起到历史价值的导向作用。
例10: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盛世文化》学习时,可引入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感受汉唐盛世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结合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陆国琴.走进历史,感知社会——浅谈《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利用, 教育科研。2006,(9).
[3] 董国华,王明珍,刘思远.灵活应对《历史与社会》中考有效方略ABC。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4] 陈燕明.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科教育,2009,(09).
[5] 刘 俭.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整合优势,辽宁基础教育教研, 2006,(10) .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