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成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关注课堂教学有了特别的意义。而课堂又是由一系列情境构成的,因此,构建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一、创设“情感”情境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政治课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尽心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如一位老师在参加省优质课比赛中,选取了台湾问题的案例教学来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开始,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轻柔哀伤的音乐节拍中,课堂也成了情感场。教师然后设问: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个”愁”?学生们谈古论今,得出了“台湾问题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也不同”。而如何面对当前日益猖獗的台独活动,同学们更是献计献策,提出了不少创造性的设想。课堂教学在情境、师生的互动中展开,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了最佳状态,抽象的哲学理论在这种情感交融的氛围中渐渐明朗了。
二、创设“悬疑”情境
我们在欣赏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往往会产生关切的心情,这就是悬念。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多方探索,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可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很多,例如,我把浙江卫视创办的“人生AB剧”的形式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在“社会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中,我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一位出租车司机王某有一次搭载了一男一女,车到目的地时计价器显示是6.8元,两人却破口大骂,最终只付了4元。两人下车后,王某心情很不好,这时却意外发现了掉在座位上的包裹,里面装着4万元。这时候王某该怎么办?A.交还;B.不交。故事继续发展,后来失主找到了王某,闹到了警察局,失主一口咬定包裹里有5万元。如果你是王某,你该怎么办?A.拿出来;B.不拿出来。最后王某没有拿出来,但是十年来夫妻两个一直背负着“良心”的煎熬,妻子住院也没有拿出一分钱。10年后的今天,这对贫困夫妇还是原封不动地把钱交到了警察局。在设置的情境中,给予学生们两次选择,大家唇枪舌战,一次又一次把自己融入角色,思考,选择方案:主张“不交、不拿”的一方从性本恶、情感等方面论证;主张“交、拿”的一方从性本善、理智、道德角度去辩驳,这当中都充满了对人性的困惑。10年后王某夫妻的举动使我们的学生对人性有了更好的认识:人性不是本恶或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不同于动物之处是人可以用理智去控制情感,人是受到道德教化的高级动物,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人生AB剧的课堂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另外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设置的悬念都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易于知识的迁移,促进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三、创设“思辩”情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要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和充满激情地创造。为此,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一个中国老太太。
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在临终的那一天,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终于也买了一套房子。让学生辩论:“信贷消费是不是超前消费?”反方同学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说明信用消费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正方同学也提到了在按揭买房、按揭买车的今天,很多富翁是“负翁”,很多人成了“车奴”、“房奴”,生活压力很大,以及银行的金融风险等。在辩论结束后,几乎全班同学都不言而喻地得出了结论:对信贷消费应该辩证地看待。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不仅拓宽了教学内容,也把书本知识和当前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热情,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创设“激励”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共性。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不断品尝成功,学习将成为一种内心需要,会促进学生更加努力。中央电视台有个招牌节目《幸运52》,倍受观众的喜爱。每个周末的晚上,它都会使你在“智慧的快乐、参与的快乐、收获的快乐”中度过。他们喊出了“谁都有机会”的口号,他们使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这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值得一试。为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愉快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我经常采用分组竞赛等形式,令学生思维活跃、心旌摇动,处于竞技状态。如在学习《价值规律》时,我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县(市、区)进行分组,为各自地区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每一条有价值的建议可拿到一枚幸运商标。另外,还设置了“幸运抢答”,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生很多的想法是很有创意的。看着别组的同学商标在不断增加,连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在整个竞赛过程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等知识得到了及时的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经济意识,更使他们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为了使学生情感得到最大满足,我还把一套最美的书签作为奖品给学生留作纪念。在“商品的价值规律”教学中,恰逢中秋节临近,我又让学生模拟月饼生产厂商,让学生选出四位总经理推销他们的产品、阐述经营策略;其他的同学充当消费者:你愿意选择哪一家?整个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为了在分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组内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看书、思考、讨论,比起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劲头不知要高多少倍,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智慧的迸发、参与的快乐、收获的快乐”。
五、创设“生活”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做中学”。生活同样也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应是在生活亲历中体验的学习。如在学习《银行的业务和作用》时,我先组织学生去银行进行相关调查,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小品。我们设置了“银行营业厅”的模拟场景:学生到银行去,有交水电费的,有存款的,有办理按揭贷款的,还有一位同学是钢材供应商,想利用关系贷到一笔大款子,最后被身为信贷部主任的同学拒绝的场景等等。由于学生在表演时的诙谐和幽默,全班同学情绪高涨,他们从动作、语言、神态的表演中体会到了“真情实感”,从而在分析小品情境的过程中理解了银行有哪些业务。老同学的关系也没贷到款子,和当前的时政热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银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在讲授股票时,我只是先简要介绍了一下股票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作用等,就给每个学生100000元奖金(虚拟),让他们自己投入股市。有了这个虚拟资金,同学们情绪激昂:课余上证券营业部,弄清了如何开户等炒股基本步骤;有的家长是股民,就向家长讨教;有的坐大盘室,向资深股民请教;有的上网寻找相关知识,召开了股民经验交流会……在生活中体验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提升、情感得以激发,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享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和学习的快乐。总之,在政治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格局,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了知行统一。可见,顺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可通过教学“四环节”来实现: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建构知识——学生践行。在这个“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有利于我们的学生走进生活、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学生将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的社会也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入境、明理、动情——政治课教学的情境创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