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教材功能,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能力;小学生;培养
近期,我用《数学阅读能力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通过分析,我发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甚理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学生并不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阅读缺少计划性、次序性,懒于或者不善于做读书笔记等等。
(2)缺乏阅读指导,没有方法。在实际阅读中,并非只要进行了阅读就能收到好的效益,其中有个会不会读、善不善读和怎样读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采用机械接受式和意义接受式阅读,显得盲从和被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阅读兴趣的培养
1.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动机。
1.2 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不分析思考,则收效甚微,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2.1 抓关键字词。抓关键字词法就是阅读题目的同时,标划重点字词并着重理解,以便尽快掌握阅读内容找出解题思路。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245名学生去郊游,一辆大客车限乘45人,再调5辆这样的车够吗?”结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留意到这个“再”字,只用45×5,得出的结论正好和正确答案相反。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在读题时,自己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做标记,这样,学生读题格外认真,并逐渐在读中领悟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如:增加了、增加到、大约、同样的速度等。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读题所带来的错误。
2.2 比较法。比较可以使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较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
例如:由长方形的周长转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通过特点的比较,可得出与其用“(长+宽)×2”来求正方形的周长,不如直接正方形的周长为 “边长×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比较法可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孩子的独立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分析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在阅读时要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分析,帮助学生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内涵。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他们进行分析:(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2)为什么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3)零为什么要除外?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到蕴含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
3.阅读时机的把握
3.1 课前预习时阅读。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3.2 学习新知时阅读。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3.3 突破重难点时阅读。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虽是针对“疑难”探讨研究。例如:学习平角时,有学生受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角的定义,通过阅读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3.4 总结学法时阅读。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测量的?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5 课后温习时阅读。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
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
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