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914 日期:2024-02-17 来源:论文网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时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数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喜欢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明今年12岁,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接下去说:“我找来了最近几年的年历,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几张年历,看能发现什么。”由于这些年历也是学生这几年的生活历程,因此,他们兴致高涨、跃跃欲试。他们分组合作、观察讨论,很快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一年中有12个月,其中有31天一个月的,有30天一个月的,2月份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每四年中有一年的2月份是29天,如果2月份是28天,一年就有365天,如果2月份是29天的话,一年就是366天。至此,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小明是2月29日出生的,每四年才过一次生日。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颇有一种成就感。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感觉自己也能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二、找寻生活实例,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结合教材,捕捉生活信息,找寻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电线杆上的电线架,自行车上的三角架,房屋的人字架……”学生踊跃回答,教师加以肯定,并启发学生:你们想过没有,这些地方为什么要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形状呢?学生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道理,于是教师鼓励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拉一拉、想一想、议一议,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三角形与其他形状不一样,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理解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就是根据三角形这一性质来设计的。
  三、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明明的妈妈买了一块长12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台布,她想在台布的四周镶上花边,请同学们帮她算一下,至少需要多少分米的花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以下几种算法:①12+12+9+9=42(分米)②12+9+12+9=42(分米)③12×2+9×2=42(分米)④(12+9)×2=42(分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真切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数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提高生活的质量。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