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902 日期:2024-02-17 来源:论文网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么教师通过怎样的教学行为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就比其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把握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示衣服标签上的成份含量,并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百分数,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每个具体的百分数的含义,然后很顺利地归纳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三、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才能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编儿歌的活动。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请学生编出无数只青蛙的儿歌,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编出:ɑ只青蛙ɑ张嘴,2ɑ只眼睛4ɑ条腿。

  四、注重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理解、体会、感受新知识。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五、注重预设与生成
  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年级植树159棵,比三年级植树的3倍少42棵,三年级植树多少棵?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完成题目,学生的列式有:
  ①159×3-42
  ②159÷3-42
  ③(159-42)÷3
  ④(159+42)÷3
  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种解法是对的,哪种解法是错的,为什么?
  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绿色新课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