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改版后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之“赋、比、兴”
一、赋:大胆铺陈,引发兴趣,营造课堂环境、烘托审美体验的良好氛围、挑起学生审美愿望(情绪),向课外要课时。
课时的缩减的确让我们面对繁浩的内容感到头痛,小学科的心理环境又常会让我们不自信:对与向课外要课时不够大胆,结果只能怨天尤人。这是不应该的态度。多方面的调查和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又明确告诉我们,学生对于上美术课,从来都不抵触:向往并期望值很高。换句话说,语数外是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动力,而美术是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带来的学习动机,这是美术学科的优势。
学案,是包含预习资料和课堂学习知识点的资料,很多时候,我们把学案和教案等同,特别是格式上,似乎区别仅仅在于“给谁看的”,为什么不可以把学案设计成有利于我们课堂教学的资料呢?我们可以把学案分成四大块:1、相关故事;2、相关知识;3、相关图片(课本上没有的);4、相关问题。坚持书上有的不出,密切联系书上的知识,在关键处提示“可以参看课本某某页”,形成强势互补。
故事,对于学习压力较重的高中生来说,是渴望的,易于接受的,易于引发思考和学习冲动的。对于美术作品来说,有关的作者传奇经历、作品的收藏故事等等,都是学生不能广泛了解到的,而对于我们美术教师却很熟悉,课堂没时间讲的,拿到课前让学生去看,比简单的知识体系表预习,更受学生欢迎。
相关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似乎会被认为学生不愿了解的专业知识,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浓郁的新鲜感和诱惑力。他们需要了解,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需要掌握而认为对学生不重要。能用课外的时间把非专业的学生变的专业,会对教育有什么损失呢?
相关图片,因为是纸质载体的影印资料,在整理学案上,我们不可能印太多的文字,也不可能印彩色的图片,然而,图片是不可少的,对于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也不必要求是彩色的。许多作品,我们可以改换其表现形式,中国的白描就很有利于影印,这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不应该是难事,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本改版虽然删去了许多经典作品,也正给我们的学案拓展了空间。另外,一些相关的漫画(以原作为蓝本的,网络上很多,幽默而又能引发思考)、多角度的图片,都是迎合学生心理的。为了弥补不足,还何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在我们自己的美术网站上,就有专门的栏目(网址也印在了学案上)。
相关问题,书上有的就不必写了,要提和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问题从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问题向美术课题问题联系。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考人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有关的思考学生不会抵触。
正是学案的铺陈,已经很好的营造了浓郁的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也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案,学生主动预习美术课,很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
二、比:比拟、比喻,形象而生动,佛教就有《百喻经》,更为人们所易于接受其中的道理。引以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显的喻体,调足了学生的胃口,举一反三的思考学习模式,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易于体验到审美意境。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因为学生审美经验较少,对于教师富有激情而更显自我陶醉的讲解,产生共鸣并不是很容易,这样的课堂更多的是尴尬,照本宣科的缺点就是看似共同语言多了、实则沟通语言少了,没有互动的美术鉴赏课堂是可怕的。课题内容调整和压缩之后,在讲的“多”和“少”上,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需要去考虑,才好一针见血。“比”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了。因为:
1.教师“浅入”,易于学生理解,特别是和学生生活学习阅历相关的、流行的、向往的,更容易让学生体会深刻。
2.学生“深出”,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体验到“审美乐趣”,从而改变学生“总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压抑感受,美,其实并不远。
3.“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易于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抛砖引玉”之后,比,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围绕课题内容,展开激烈而充满激情的讨论或争辩,而这正是鉴赏的过程,从中大家都能最大程度的获得审美体验与鉴别体验,从而实现课题目标。
4.“比”,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如剥茧抽丝,一堂课下来,学生意尤未尽,高中生的不服输的心理特征,更会促使学生在课外多下工夫。
三、兴: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实则以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引起课题内容,以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作业)来巩固课题学习的鉴赏方法和艺术规律,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知识。
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而课后作业的布置,也需要精巧设计,不可让学生觉得古板乏味。课本上的问题多是直接明了的提问,似乎照顾到学生的课外时间,而大多学生并不领情,我们应该给他们发挥独到见解和联系生活体验回答的机会。
生活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我们受众(特别是学生),能否通过艺术作品产生和作者的思想交流、情感共鸣,体验到作者本身的或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情绪情感和表达意图,单单从作品的表面是不可能的,不让学生“进入”作品也是不现实的,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那我们的作业设计,如果用好“兴”,不仅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让学生不会感到美术作业是负担。多元智能理论也启发我们,学习的主体——学生既然有着各方面的才华和不同的特长优势,我们的教学,特别是作业布置,“兴”,不更伟大吗?
总之,改版之后的《美术鉴赏》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好“赋”、“比”、“兴”,给美术课增色,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亲切。在具体的实践中,当然要灵活运用,也可以在课前学案直接“兴”起,也可以在课堂中“兴中含比”,更能在课后作业给学生“赋”的机会,新课程的理念,当是让我们开设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我们的学案积累下来,必然是学生喜爱的,我们的《美术鉴赏》也必定成为一首富丽华美的诗歌。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