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重视;合理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是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同时还是与体育课的性质与体育教学效果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快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体育学习同样也需要这种氛围。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没有运动负荷表面快乐的体育课。体育课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体育课也就不成其为体育课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1.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体育课的性质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体育课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要求是不尽相同。比如,体育课在一个教学单元中有先后之分,处在单元前段的新授课和处在单元后段的复习课的运动负荷,是显然是不一样的;体育课还有传习课和探究课、班级教学和自主教学的区别,不同教学形态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也不尽相同;此外还有活动课、展示课、考核课等对运动负荷也有不同的要求。
还必须注意,上不同性质教材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要求也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上短距离跑的教材与上广播体操、健美操的教材,其练习练习后者要大于前者,而练习强度则前者要大于后者。所以,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不分课的类型和不根据教材的性质,制度一个统一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标准,强求一律。
3.体育课运动负荷设计的原则
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3.1有利于学生安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和不断发展学生的身体,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的,因此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为第一原则。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考虑学生身体的内在安全和外在安全两个方面。内在安全是指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的生理机能水平,不能因为负荷过大造成中暑、昏劂、休克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外在安全是指不要因为局部运动负荷过重造成皮肤擦伤、肌肉拉伤、扭伤甚至骨折等伤害。
3.2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一定要注意使运动负荷符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
比如,在初学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就不能过大,而在复习、巩固、提高阶段,就需要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在战术学习时不能安排很大的运动负荷,而在战术运用与教学比赛时,就需要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无论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还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在体育教学中,都应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在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重量、练习间隔等作出科学地安排,使运动负荷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
3.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没有一定的运动的负荷也是不可能的。运动中的激情焕发,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来诱发,如果运动负荷过小,体育运动的特点粮无法体现,体育课就上得平淡、消沉;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却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堪,也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5有利于学生进入下节课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身心都要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而导致血糖相应的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疲劳感,对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合理安排与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负荷,在课的结束阶段要重视做好整理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较快的恢复,以利于他们能顺利进进入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
4.科学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4.1要把握全体学生的身体情况
由于学生的身体各不相同,其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教师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影响,也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少数学生的作用。要对某些身体素质较差和有疾病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做出调整。
4.2要深入钻研教材
不同性质的教材要求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同样的教材在改变其某些运动性质后,也会对运动负荷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对课上的每个教材和每个教材在不同情况下的负荷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为此,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测试、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设计的运动负荷”与“实践的运动负荷”之间的“吻合度”。
4.3要了解不同情况下运动负荷的变化
运动负荷的设计与调控,除了与教材和学生的身体有关外,还与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这些因此既有客观的气温、风力、场地的变化,也有学生主观的情绪、态度的变化,还有集体合作氛围和比赛竞争气氛的变化等。体育教师也要对这些变化量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对运动负荷做出相应的调整。
4.4要掌握更直接的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
从影响运动负荷的众多因素来看,要科学地调控好运动负荷的确比较困难,而且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面对几十名学生,采用心率测定的方法来判断不同水平学生的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多采用更为直接简便的方法来判断运动负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要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询问法,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与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流汗、气喘和身体动作(弯腰)等来表现来判断其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5.小结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地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重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服务的。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9-10.
[3] 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2007(2):6-7.
[4] 陈庆华、宋学光. 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 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7期
[5] 毛振明、赖天德. 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 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11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