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本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用,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除此之外,质疑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当中,如果能将灌输原则与质疑精神相结合,将会更明显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Abstract: As a kind of method, indoctrination is no matter good or bad. The cause of refusing all indoctrination is that we make it equal to forcible indoctrination and simplify it as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doctrination as a kind of teaching methods still plays a role. We must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indoctrination and correctly implement it. In addition, query spiri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if we can unify indoctrination and query spirit, w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pragmatic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关键词: 灌输;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Key words: indoctrination; que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gmaticality
0 引言
新时期,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途径和方法组织教学,意见分歧,但在众多的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仍然是灌输法。灌输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在灌输原则的应用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理论理解片面,把这种教育理念等同于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由此造成教育对象厌烦、排斥、抵制灌输,使得教育者不敢、不愿甚至忌讳采用灌输原则,以致在思想意识领域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滋生、蔓延,混淆了视听,扰乱了思想,导致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作用和主流地位不同程度地有所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也深受其害。扭转这种局面的有效办法就是:我们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中必须给“灌输”正名,与时俱进,重提和丰富灌输教育理念, 探讨灌输与质疑相结合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原则
灌输的真正意思并不是“灌”与“输”的意思的片面简单的相加,“灌”字的强制意味也不能等同于“灌输”的强制性。“灌输”一词的本意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后指“输送(思想、知识)”①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对灌输加以限定,只将灌输理解为等同于“输送”意思的传递、传播、传授;另一种是将灌输理解为“我讲你听,我打你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无视学生主体性,无视学生存在的教育形式,是“强制灌输”。在这里人们将灌输等同于一种特定、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事实上,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应该说它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教育方法,是理念性的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而并不意味着一套十分具体的方法。”②甚至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它就是一种教育或教学的指导思想。
通常情况下,教育者在进行灌输时会采取强制性的说服、规劝、教授,但不能说灌输就等同于说服、规劝、教授。这些方法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们的运用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正确、合理的使用它们。从广义上说,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可以称为灌输。指一种思想、观点、价值观的输送。从这个角度看,灌输就可以说是教育。
“灌输”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诞生而产生的一个科学的概念。在“灌输”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列宁,他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原理,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得很明白:“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也阐述过理论灌输的思想,他说: “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但如果据此就把理论灌输理解为教条式的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与曲解,也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灌输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然必须坚持灌输原则。事实上,灌输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也十分重视理论灌输的作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就指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能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成功地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共同信念,国家和社会就会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会得到巨大的推动③。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理论灌输,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行为的规范和依据。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贯彻灌输原则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平与发展虽已是时代的主题,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斗争仍旧没有消失。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公民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但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增加和学生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形成和产生。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大量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也在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原则,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难以得到贯彻,最终可能会背离改革开放的初衷,甚至可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化。新形势下强调灌输教育,绝不是照搬过去的模式,而必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局面的需求,发掘新内容,开拓新路子。要使灌输教育在高校青年学生中行之有效,我们认为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1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讲和说上,而是要更多地与实际相结合。任课教师要努力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用这些科学研究中的成果去支撑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了和把握了的理论去讲解,去说服学生、打动学生,真正实现使科学理论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而是要在讲清楚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古今中外的种种实际,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说明和评述,在说明和评述问题的过程中阐述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中有什么思想困惑、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让重大事件的辨析进课堂,让典型人物的分析进课堂,让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课堂,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将灌输建立在他们追求真、善、美,企盼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1.2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实现由强制性“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各种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边讲边议、演讲辩论、答记者问、角色参与、直观教学、愉快教学、情景教育、社会调查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灌输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大量形象生动、内容感人、道理深刻,能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思想阵地。教育者在“乐”中进行理论灌输, 让受教育者在“乐”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进而使受教育者愉快地接受知识和真理,取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灌输过程中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无论做报告或讲话,都要求语言准确、得体、生动,善于运用有文采的语言,以刺激听者,使他们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自然就会增强灌输的效果。
1.4 坚持疏导、启发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又疏又导,疏导结合。在灌输中增强疏导性,符合人的思想认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味地强调“不许”、 “不准”、“不能”等等,实行堵塞和禁止是无济于事的。灌输过程中坚持疏导的方针,使大学生在各种错误观点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政治上永远合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应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欲望和兴趣,增强灌输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提高灌输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易于被他们接受,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有巨大的吸引力、强烈的感染力和强大的说服力。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灌输与质疑相结合
宋代学者张载曾这样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管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哲学家尼采则说: “深信不疑对于真理是比谎言更危险的敌人。”古人的精辟见解揭示了质疑的重要意义。所谓质疑,是指对事物提出疑问并作出解答。质疑作为一种方法于怀疑,质疑是以怀疑为开始的思辨过程④。质疑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教育对象特点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内容就知识层面来讲,大学生已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实现由“是什么”向 “为什么”的飞跃,使其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转变,应该关注大学生存在的某种对现有理论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大学生对很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关注度和热情较高,有不少困惑之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回避而必须作出正面回答的。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依靠教师的权威,居高临下把书中的观点复述一遍,那么,这样的理论灌输很难让学生信服并从内心接受它。因此,教师必须贯彻质疑精神,将学生的疑问当作教学设计的问题起点。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供大量的现实材料以及逻辑的或非逻辑的评论,进行专题性讨论,将质疑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质疑解决问题。或采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了解民生、民情,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进而验证、反思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灌输,而不是表面接受、内心排斥或者干脆对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嗤之以鼻,从而真正实现通过理论灌输手段达到让学生接受、掌握、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吸引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形成“质疑、探究、评价”的课堂互动模式!当然,这对各位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教学观念,教师自己必须勇于质疑,不迷信、不盲从,还要求教师有坚实的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更要求有能驾驭场面的能力,另外,互动不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应答,也包括对意外问题的当堂处理能力,对于学生无意识的提问,教师既要有敏感性,又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多比较深刻的问题往往是在课后经过艰苦的劳动才得到有价值的结果的。
综上所述,灌输原则与质疑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单纯强调灌输原则,容易将灌输原则等同于灌输方法,从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强调质疑精神,容易将质疑精神简化为单纯的怀疑,从而走向保守和不可知论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能坚持灌输与质疑相结合的原则,就能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价值导向,又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既学习理论又联系实际,在质疑与反思中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践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最终达到用理论武装人、塑造人、发展人的目的。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369
②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1.
③叶苗.对“灌输”的再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2002,(11).
④⑤王宏锋.思想政治课要坚持灌输与质疑相结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石云霞,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梁金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J].前沿网站,2004,(12).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J].思想政治教育,2004,(4).
[9]孙喜亭.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