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重视小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948 日期:2024-02-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小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更多的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笔者结合多年来对“文学教育”的探究与体悟,就语文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教学的价值体现和文学教育的实践探求等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与同仁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重视 文学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视小学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更多的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笔者涌动于怀的“文学教育”情结被点燃,结合多年来对此视点的关注与体悟,就语文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和文学教育的实践探求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愿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语文与文学的解读
  叶老告诉我们:“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何谓“文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把语文界定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作为一门学科课程,这与大学中把中文专业叫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概念是一致的。语言是语文的细胞,文学是支撑语文课程的骨架,语文的血肉、灵魂和生命。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较以前教学大纲首次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曰工具性,一曰人文性。笔者认为:工具性侧重于语言的价值功能,人文性侧重于文学的价值取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语言与文学的交融。新课标强调人文性,是呼唤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文学教育对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被漠视的文学教育又回归到语文课堂教学。
  二、文学教育的价值体现
  教育部课程中心提出:每一门课程“要对如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基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的追求。实现这一维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其价值体现在:
  (一)引领做人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当前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伟大的使命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文学作品文以载道,载的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道,文学教育教会学生懂得以人为本,懂得人与人相处应该和谐、尊重、谦让、礼貌。学者余秋雨先生在2006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对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做出了精彩点评。余先生由生物进化引申到社会进化论,进而提出人与人之间应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更多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对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注解。这何尝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历史传承。文学教育教会学生判断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文学作品中讲述的伦理道德故事,帮助孩子们学会辨别假、恶、丑与真、善、美。《将相和》警醒我们:一个人要虚怀若谷,知错就改,团结才能产生力量,团结才能兴邦安国。其现实意义是: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具有合作意识,形成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这样,通过文学教育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二)熏陶审美
  人是一种具有无限灵性和可塑性的生命体,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个性,不断拓展其身心境界,提升其生命品位。“美是文学的生命”。经典的文学作品通体透美,不仅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还能给人以情感的陶冶,美的享受。
  新课标强调:“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文学教会学生懂得美,通过文学作品描绘的事物或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发现其中丰富多彩的美,激发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有时还可领悟到宇宙、历史的无限,进而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陶冶。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怀着强烈的精神渴望,浓烈的兴趣,自由自在的心境,将物我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朗读起来仿佛就在歌唱,歌唱祖国的壮美,歌唱民族间的情谊,歌唱豁然的心境,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念激荡胸怀,一种“无我”的境界油然而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天地相生相灭。
这不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独特体验吗?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吗?
  (三)启发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文学作品是作者灵感闪现而从笔端流出的动人乐章,或高亢激越,或婉转缠绵,或精忠仁义,或淡泊宁静,或粗犷浪漫,或细腻真挚,或神思万里,或触胸感怀……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小说,亦或童话寓言,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孩子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在文学土壤中得以培养。请君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狂放思维,穷尽想像张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为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开始的。巴金先生笔下的《鸟的天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真乃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诱发创新的动机,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激情。儿童,只有通过文学这样一种最具创造诱惑力的养料,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我国要形成自我创新的国度,也只有从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潜力的培养和挖掘开始。直接地说,也只有从文学作品中去增进孩子的创造精神与想像能力,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我国下一代的自主创新的生力军。②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文学教育的实践探求
  新课标指出:“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有别于文章教学,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笔者在诉求这一问题时,有必要辨析一下文章与文学作品。广义的文章泛指著作,故应包含文学作品。狭义的文章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从体裁上讲,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之别。文学从体裁上划分,则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等之分。本文是从狭义的文章概念为出发点,与文学作品相对而言加以阐释的。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文章和文学作品笼统地看作是文章来加以讲析,分析时显得轻车熟路,犹如庖丁解牛,什么段落大意,承上启下,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讲起来若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学生听起来却无精打采,恹恹欲睡。理性反思这一现状的症结何在呢?简言之,教师没有把文学作品按照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去授课,致使语文课呈单一的课程模式,学生逐渐对语文课丧失了学习兴趣。当然,笔者并不否定在文学教育中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
  何谓文学的特性和魅力呢?毋庸置疑,就在于文学的人文精神。在天、地、人三位一体中,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天地灵气之钟聚,以人为本位,因之也就重视自我,重视人性和独立人格。但在我国文化里,人又不是孤立的不受制约个体,既与自然融为一体,视万物一气相通,不违背自然的本然状态,与自然相亲,相依存,又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依存于人际关系中,承担着社会责任。这种既重视自我,重视人性和人格尊严,又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的精神,深入地渗透在文学作品中,形成我国文学的人文精神。③譬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对故土的思念,国家的爱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爱情与友情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深度的人生感悟。
  基于这一认识,文学教育就应抓住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进行教学。
  清薛雪说:“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诗歌教学的着力点要在意境的领会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表达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和热力,达到了诗人感情的顶峰,也使我们得到了哲理的启示,美感的享受。展开想像的翅膀,品味这“韵外之致”,“言外之意”,人生不正是一种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吗?散文教学要牢牢抓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在领略秀丽景致的层面上,探寻和领悟作者的心情。达到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境界。小说则重在根据情节发展的动势与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内在关系,体悟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在讲读《草船借箭》一文,应依托借箭情节的发展,强调体会周瑜的妒贤忌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鲁肃的忠诚耿义,曹操的生性多疑。童话、寓言的教学要注重哲学思想的解读和讽刺与批判精神的领悟。
  文学教育,我们要遵循新课标给予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标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作品等。再次佐证新课改充分重视文学教育。
  让我们把握课改精神,在文学作品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把文学教育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其语文素养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黄明超.《只有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愿景》.《师资建设》.2006(2):101 。
②黄明超.《只有文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愿景》.《师资建设》.2006(2):103 。
③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