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模式创设的理论依据
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既是现代教学论在语文课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当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吸收。为此,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创设了“对话交流”的教学模式。
二 “对话交流”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过程
“对话交流”模式可采用“读—思—议—创—结—拓”的教学流程。具体表述如下:《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我认为教者要在“导”字上做文章。
1.激趣导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乐”学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因此,我们每教一篇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或阅读期待呢?一是设计有趣的带有悬念性的导语;二是引导学生对着课题猜想(预测)课文的内容。当学生带着悬念或自己的猜想阅读课文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投身到阅读过程之中。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的预测同作者的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他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预测,思考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选材剪裁,独特的表现角度,出其不意的结尾,甚至斟酌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
2.激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疑问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需要感知),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疑问,没有疑问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而,在学生进行阅读过程后,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中心)不断构建话题,即设疑、启疑、激疑,并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析疑、释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地态度投身于阅读探究之中。
3.激探导议
“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着力激发学生探究讨论。教师怎么做到科学、合理地激发引导,这就十分值得琢磨了。
我在教《故乡》一文时,激励学生充分讨论,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2)文中作者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3)作品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作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看哪个同学能最先找到答案!问题一经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觉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气氛相当热烈。讨论结束后,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谈得有理有据,赢得了阵阵掌声。这样既避免了部分学生上课走神的毛病,又让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效果很好。
4.激励导创
语文学科不像自然科学,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意义的多解性,因而语文阅读更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追根问底,敢于七嘴八舌,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对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专家权威说的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要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香化作歌声,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的经典之作,但高一有一位学生提出化作“笛声”更符合极为静谧的意境,这位同学的“突发奇想”很有启发性,许多同学把歌声改为了“钟声”,改为“母亲轻轻地抚拍声”等。这些新颖的创造令人惊喜,更令人深思。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而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正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5.反思导结
反思即回顾思考,导结即引导学生总结。
这个环节是课堂阅读的尾声阶段,使学生在前面“读—思—议—创”之后的整理阶段,是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感悟的道理以及学习的过程等的回顾总结。这种反思总结可从做人和作文两方面引导学生谈体会、谈收获,以便强化所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素养。
6.诱发拓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场所满目都有:图书馆、电影院、大街上、家庭中……学习语文的老师处处皆是:同学、书籍、电视、报纸……何必拘泥于一个老师,两本作业,三尺讲台呢?
不论哪一个人,只注重课堂学习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学习是多渠道的、多角度的、多形式的。语文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因而一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完后并不等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该诱发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课内精读、课外博览,课内学方法、课外重运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引读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后,教师可以简介朱德的《我的母亲》,诱发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有关反映至爱亲情的文章,听过的表现至爱亲情的歌曲(如崔景浩的《父亲》),看过的反映至爱亲情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等。并让他们课外阅读、听唱、观看反映这一主题的文章,歌曲、电影、电视等,加深对至爱亲情、血浓于水的体悟。
三 模式创设的教育理念
“对话交流”模式包含三层新的教育理念:
1.多向交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必然是双向或多向的。个人阅读比较简单,主要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双向交流。阅读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的特殊性有三:其一,有教师参与;其二,有编者参与;其三,是在教育集体中进行的。从而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21世纪应该倡导交流互动的“对话”阅读观,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编者、教师、学生四方同处教室这种特殊的阅读环境中,进行多向交流,多重对话。其中师生、生生间可以进行直接地面对面的,借助语言的口头交流,对话是显性的。编者是按照课程标准帮助师生选定阅读文本的介入,他们为所选课文编写的提示、设计的练习、提出的建议等,已经渗入了他们对课文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学生与作者、编者的对话借助文字,是间接的、隐性的。教师、编者根据自己的读书体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从文本中吸收知识,接受信息,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认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2.平等参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体会这是针对教学长期以来的弊端而作的强调。
“对话交流”阅读观与单项阅读观的明显区别,不仅打破作者的话语霸权,而且打破教科书编者和教师的话语垄断。假如文本属于“甲方”,那么编者——教师——学生就是文本阅读的主体,是多向交流、多重对话的“乙方”。其中“乙方”的成员是平等参与的合作伙伴,而学生更是主要的发言人或“主辩手”。编者的阅读提示和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该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服务,而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这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当然,师生平等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教师放弃组织、引导的责任。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我体会,阅读教学与学生个人自由阅读的区别在于,阅读教学是具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教者应采用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构建话题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投身在阅读、思考、评论、创新、总结、拓展之中去。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一个老概念,但可以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光彩。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了阅读过程是作品在创造的过程。这是因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只在于探究文章原意,而是想求得提高发展,若只为求得原意,“四大名著”在今天就会失去阅读和探究的价值。因而,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生生、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创,实现教学相长。
以上是我在二十多年教学实践中所探讨的教学模式,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大家批评指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激情导趣 对话交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