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练基本功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910 日期:2024-02-09 来源:论文网
摘要:

勤练基本功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勤练基本功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笔者认为,应该从基本功抓起,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服务于生活的学科。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本功;听;说;读;写

  教为了学,学为了用。学而无用,是教育的一个大悲哀,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应该教予学生能力,将来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如果仅仅只会做试卷,只会答题,只能纸上谈兵,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接受。因此,跳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现阶段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以往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些现象:初中的学生写张请假条都七错八漏,词不达意;向教师报告一些事情,也是有话在心口难说,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语文教学已严重偏离了社会生活的轨道,成了闭门造车,而不是一门服务于生活的工具学科。
  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如何做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有用,并乐于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基本功抓起,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服务于生活,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工具学科。
  一、听
  培养“听”能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抓住所听内容的核心大意和重点部分。因此,在课前三分钟“说”的训练时,要求学生边听边记,而后复述同学所说内容的概要或精彩词句;或者上课个人朗读课文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出读错音的字,读错节奏的断句等等。长期坚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好习惯,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说
  说有别于读,它没有规定的文字内容让学生逐句照念。学生边说还要边想,还要不时的调整、组织文字。由此,说比读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在现今的社会当中,经济的发展,地域的交流,使得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人打交道,就得“说”,说得好,事半功倍;说不好,徒劳无功。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善于说。
  首先,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一些小故事,说一些上下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说一些对班级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等等,都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些同学第一次上台时,总是很紧张,手脚都不知往哪放,眼睛也不知看哪,说起话来也是断断续续的,这时,教师恰当地给些建议,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一下,第二次再上台时,表现就好多了,说得流利了,仪态也大方多了。其实,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锻炼,而且,课前三分钟的“说”是大家轮着来的,也有助于互相借鉴、学习,更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回、多辩论。课堂教学讲求交流。如果只是教师一味滔滔不绝地讲,没有反馈,没有学生的参与,那是不足的,何况,语文这门学科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既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甚至还能激发教师新的思想火花,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在上《愚公移山》这一课时,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太行、王屋这两座山这个问题时,学生就形成了尖锐对抗的两派,一说太行、王屋二山象征着困难,而对困难就应该迎难而上,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能向困难低头。所以,愚公这样做是对的;一说困难是要面对,但要讲求方法,如果人的一生都耗费在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上,那是很不值得的。
俗话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这样的争论,真像一股富于生命力的源泉,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吐不快,源源不断的说,滔滔不绝的说,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又何愁学生不会“说”呢?
  最后,训练说的途径还有很多,如开辩论会、演讲会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有心,能提供给学生的机会是很多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读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大致可分为朗读和阅读两方面进行训练。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讲究感情的调控,声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疾缓慢,读好一篇文章,就像演奏一曲美妙的乐音,给予人美的享受。如,读《满井游记》,语气愉悦、舒缓,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沉郁、悲壮,边境的寒意,报国的热忱充溢心间。因此,让学生多读,不但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艺术的熏陶。
  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大多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这个过程一般有教师的参与,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在有意无意间将自己的理解变成学生的思想桎梏,而是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阅读时的理解误差当作一次次精彩的思想交汇,创新的火花也许就在此刻灿如烟火。
  课堂是有限的,唯有将学生的阅读习惯成功地引至课外,才能达成“读万卷书”的良愿。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据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使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对于初中学生,教师需向他们推荐一些精品、美文,但内容上不应过多限制,理解上也忌求唯一,让学生自觉地去看书,去和书对话,去用自己的体验和书的作者共同完成一次全新的再创作。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卷上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四、写
  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做人的精神象征。横竖扛起一个民族,撇捺撑起一个中华。作为龙的传人,写好一笔规范美观的汉字,是一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典范,因此,教师首先自身要练好写字的基本功,身教胜于言传,每一板的粉笔字都好像一页页生动的教材,给予学生无声的激励和促进。
  写不单是写一笔好字,还应该包括能写一手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是文章最好的素材,前面所提到的阅读更是清渠中鲜活的水源。初中学生经常有提笔无话可说的困难,所以,教师要常常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从几句话、一小段开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为写好一篇文章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在写作指导过程中,首先要端正师与生的位置,生是主体,师是辅体;学生是写作的执行者,教师则应是写作的鼓动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教师的首要之务。学生是丰富多彩的个体,各有自己情感的敏锐点,抒写的擅长点。由此,写作命题的开放就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展示空间,给话题自拟题目,或半限制命题都是较佳的命题方式;文体的自由,也是近年越来越常见的作文形式,这就如同将学生带出了狭小的胡同,带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其次,要正确把握作文讲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应是作文讲评的主流,如果仅凭教师的“一言堂”来评定学生的作文,有时难免出现偏颇,应该把评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思想的碰撞,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就真正是几十个鲜活的个体,而不会变成由教师一手打制出来的同一模式。
  总的说来,听说读写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勤练这些基本功,不但学生受益,还能确确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