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堂教学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其他教学形式则为非主导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导途径中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特指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是主导途径中的非主渠道。非主导途径是由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课外活动、班级集体生活等4部分构成。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导;理论课;社会科学课程
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最有价值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的话题,它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论断下,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导途径的地位。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能离开高校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特指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下同)与自然科学课程而独自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强调其主渠道的同时,亦应对其他学科课程予一定的重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常规教育形式,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亦当如此。故,我们应当将课堂教学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而将其他教学形式作为非主导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是指大量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并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起引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方面,它在数量上占优势;另一方面,这种途径有特别的价值,即其具有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功能。从外延上看,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及自然科学课程,也就是说,它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体现了我们将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的意图。以上课程可分为2类: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学科课程(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下同)。鉴于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强烈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是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故而,它可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之一是公认的结论。该途径系统地传授社会主义主导价值的思想政治。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并规定该课程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具体落实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的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1]。”可见,它体现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因此,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之一,更是主导途径中的主渠道。
自赫尔巴特以来,学校确立的教学基本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亦称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揭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功能)这一事实。美国课程论专家杰克逊提出的“隐蔽课程”概念的研究蓬勃发展,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学科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我们可以将人们对现代德育途径认识的历程形象地描绘为:渗透在古典人文课程中的德育被自然科学课程从前门驱赶出去,但它却以教学和隐蔽课程的名义又从后门溜了回来。可以说,现代学校缺少的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眼光。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到处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这种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在数量上产生最大影响的途径,理由是:(1)各学科(包含自然科学)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学生在各学科的智力劳动中,在教师指导下可掌握一系列的优良品质;(3)学科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在为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教学是一种班级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形成道德品质。从学校的工作时间特征看,教学工作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
与非主导途径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思想体系,通过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和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为保证国家正常秩序,任何政府都要维护其意识形态。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根本不是什么“纯粹”的学术、 “纯粹”的知识,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成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战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自觉执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由此可见,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因而它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之一。
2 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导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导途径是指承担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并能配合主导途径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它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而主要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从外延上看,它包括以辅导员为主体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导途径分为如下4类: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开展课外活动和班级集体生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网络正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争夺的新战场。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发挥这一新事物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正面作用,加大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首先要将校园网建设好、管理好,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其次,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一个学校的精神是该校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校精神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反之,萎靡不振或者充满反叛精神的学校精神不可能引导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推进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建设和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分为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就物质方面而言,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类建筑、校园美化、课室设置等物质与空间的布局,通常称为校舍。人类在学校教育出现的时期就已认识到校舍对学生的影响,现代教育学家对此作过不少精彩的论述。如教育社会学家科尔指出,物体在空间中的摆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理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由此可见,校舍的建设往往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风格等,它们是物化了的学校主体精神。故而,长期生活在此种环境中的学生,对这一人化物质环境所包含的精神因素必然会有所感受,从而受到影响。因此,不能因客观物体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如其他各类活动主体那样对学生主动施加思想品德影响而否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课外活动即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途径。它与教学活动相对,主要不是从活动空间上,而是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上把两者区分为课内与课外,前者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后者不受教学计划即可调整,内容也不受大纲限制,也不一定以学科为核心开展活动。因此,课外活动的“课”指的是课程(学科课程),而不是课堂。故而教学计划内的专业课实习活动属于教学活动,此处不将其作为课外活动。它可分为日常与非日常课外活动两大类。前者是指学校或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开展的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后者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提高其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结合各自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心得体会,写出调查总结报告。这类活动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级集体生活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集体生活是指为建设与发展班级集体而开展的各种活动。这是从目标的角度来界定班级集体的,而不是把是否以班组为单位活动作为标准。我国学校目前普遍采用班级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是学生的基层组织。同一年级学生,年龄相近,学业程度相同,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有一致的需要。同班学生学习、劳动、活动等都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成长,逐步形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统一纪律、有严密组织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不仅具有鲜明的伦理价值,而且具有心理价值。好的班级集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来自群体的推动与制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由此可见,班级集体生活一方面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师对学生产生思想品德影响的重要助手和中介因素。因此,班级集体生活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杜威看来,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缩影,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个机构。因此,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一套为校外生活[2]。可见,学生班级集体生活包含了社会道德,学生从中进行道德实践。在加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下,该集体的伦理特征更加明显。集体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行为规范,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应当重视这一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以上4种途径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但是与主导途径相比,它们处于非主导途径的地位。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途径分为2类: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含形势与政策课),二是学科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导途径中的主渠道,学科课程是主导途径中的非主渠道。非主导途径分为4类: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课外活动、班级集体生活等。我们在强调主导途径的同时,亦应对其他非主导途径予一定的重视,两者结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20011024].http://www.sina.com.cn.
[2] 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M]//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