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1.语文教学要创设良好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其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其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①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自学前,师应让学生掌握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充分发挥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②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便很快投入探索活动。③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师生互评,获得问题的解决,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语文教学用拓展作业,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树立全新的作业观。①设计作业时,尽量使目标多元化,努力更新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作业观,把培养创造性学习习惯与能力纳入作业中,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如:教学“燕子”结尾时,师可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布置作业时要求:A喜欢画画的:用彩色笔画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爱;B喜欢朗诵的:尽情地朗读,陶冶情操,提高朗读能力;C喜欢写作的: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摘录本上,朗读成诵。评析:通过自由选择,充分尊重个性特征,加强各学科横向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②教学解释词语时,可提供语言环境,选词填空,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后,理解词义,且理解词语运用范围和场合,有助于今后语言实践中运用。如:教学“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而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师可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原因何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看法。评析:这样的作业,能启发从不同角度想象,起到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作业的形式应力求灵活多样,内容应将文学、科技、美术、环保等融为一体,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即使是同一个词和句子的练习,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题目,让学生爱做、乐做。
3.语文教学要善于发“问”,培养想象能力
课堂上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其方法:①抓住课题发问。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课文是按照课题来展开情节、叙述情节的。引导从题目入手,设计问题: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为什么要借尾巴?怎样去借尾巴?借到没有?②抓住中心句发问。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时,设计问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③抓住结尾处发问。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结尾: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设计问题:只是忘不了那一天吗?还忘不了什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④抓住异常发问。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在学生了解段落主要内容后,生对“冻僵的老战士神态十分安详”进行质疑:冻僵肯定是很痛苦的,可这位老战士为什么神态还那么安详?⑤抓住精彩处发问。
如:《西鲨渔人》第四自然段中,写人鲨相斗的惊险场面时,可质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鲨渔人是机智剽悍的?⑥抓住标点处发问。如:《我的“自白书”》的“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为什么“人”字后面用逗号?⑦抓住好奇点发问。如:《夜莺的歌声》中,当德国军官问小孩村子里还有没有人时,小孩为什么说“……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野兽”在这里是指什么?这样引导,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对重难点问题的质疑,并以这些疑促读,学生在此种状态下学习,兴趣高、效果更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语文教学可以设计新颖的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设计新颖的模式,培养创新能力。①新颖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师的教学,要思路开阔,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应灵活安排和控制教学流程,有合理的切入点,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突破口,根据课文内容,从写作背景引入,如:A《荷塘月色》;从课文中间切入;B教学《祝福》时,从祥林嫂的几次笑引出人物悲剧命运;C教学《春》时,师满含感情朗诵最后三段后问生:作者何以如此钟情春天?因为春天是……文章中,一句精彩的话语,一个关键的字词,人物的一个眼神、动作都成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思维去解决问题;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思维新颖性和独创性,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如:A导入课文用诗词名言朗诵式、问题悬念式、纵横比较式、图画式等;B教读课文用比较的方法:比同求异、揭示本质,比异求同、探索规律,只要用得恰到好处,能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激活思维,便能挖掘其创造潜能。
5.语文教学可以在课后讨论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当时学生的情绪和心态等客观实际,适合学生的认识程度,在课后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抓住教材内容,适时地自由开展讨论和争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把疑难问题,逐一交给学生,并给予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采取同位讨论、前后位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并让学生活跃思维,各抒已见。师要当好引路人,给予正确引导、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答案。对学习积极性高涨、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积极性不高、发言不积极的,师要创造条件,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6.语文教学采用讨论式,培养实践能力
讨论式教学的运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是师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时对讨论问题师还要善于调控,达到有效目的。如:教学《詹天佑》时,学生对詹天佑开凿隧道,设计“人字行”铁路开展互动讨论,结果趋向与“詹天佑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工程师”这个层面上,师要善于调控和引导,把“很有智慧”与前面的杰出与爱国联系起来,对詹天佑有个完整的印象,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教学目标。注意:讨论式教学不应急于让学生找到结果,观注讨论过程,通过过程教给讨论方法,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灵活性,针对不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可留待以后解决,但师在说明见解时要实事求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求解决的途径。
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树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还能提高质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