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华经典的传承,前人智慧的结晶。学习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感。在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笔者进行了一点尝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吗?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歌中所唱“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正如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看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论断的。
(点评:设置悬念,温故知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近孟子
俗语说“知人论事”,我们一起走近孟子。
(点评:师生互动,多角度了解孟子其人、其文、其思想。)
三、初读课文
提示:1.读准字音;2.注意停顿;3.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好文不厌百回读,通过师范读、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
(点评:注重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技能训练。)
四、品读课文
提示:1.疏通文意;2.理解文章内容层次。
学生参阅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检查,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个句子。直译全句,品读“寡”、“至”的理解,发散学生思维与现实生活联系。
(点评:引导学生积累成语,使课内外知识得以延伸。)
品析“亲戚”、延伸至“城”、“兵”、“池”、“委”进一步理解古今异义字渊源及含义,牢记通假字“畔”。
(点评:注重文言积累,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词汇将日益丰富。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其文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本文如何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二、三层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四层与二、三层的论述有什么不同?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点评:本环节清晰体现了文章论述思路以及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关系,水到渠成理清文章结构。)
五、悟读课文
提示:体味作者情怀,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探究的脚步并未停止。你从中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如何认识?联系实际,谈看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生1:2008 北京奥运会,我们把“天时、地利、人和”演绎得完美无瑕。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处于支配地位,但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 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观念。
教师明确: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而言,避免战争,对21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将受到全人类的关注。
(点评: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谈体会,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学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案例评析:
1.本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原则按照《标》要求,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从传授主角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倾听来自课堂方方面面的声音,调动学生的情绪,捕捉课堂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2.教学中,注重诵读训练。各种方式的读,让琅琅书声成为课堂主旋律,在悠悠古韵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初步感受古人情怀的目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注意词汇积累。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为中心,通过辐射方式,散发全文,在掌握了一词多义、古今成语、异义字,通假字的基础上,避免了传统课堂串译课文成为课堂主线,桎梏学生的心灵,束缚教师的手脚。
4.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文言文产生的距离感,无形中变为学习、理解的屏障。本节课在理解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用儒学思想来辨析当今瞩目的政治焦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成为课堂亮点,也让国学的魅力再一次放射于课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文言文原来可以这样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