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思想性 人文素养
《国家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笔者以为,科学素养是阳光,产生万物,活力无限;人文素养是雨露,滋养生命,润物无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强烈的共鸣。
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
《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在《南方周末》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在该文中,商先生开明宗义地指出:“语境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当中(进行学习的课程)。一个孩子若在菜市场长大的,他就充满了菜市场的语文;若在医院长大的,他就充满了带有药味的语文。”他认为,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生存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以有秩序的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语文来立人。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有了情感,才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因此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通过表现自己的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采用情景导人、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抓住学生心弦。例如我在讲《祝福》这篇课文时,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祥林嫂的图片,一边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整个教室都弥漫着哀婉凄凉的旋律,加之以沉痛的叙述,慢慢道出她悲惨可叹的一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和对人物的理解。情境的创造,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我用充满悲情而又沉重的语言朗读了课文,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荡气回肠的“人文”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人文积淀
高年级语文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这些人文精华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我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时,学生们不时为文中母子的真情潸然泪下。讲完课,我让学生讲述曾被父母的爱所感动的、烙印在他们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讲述者和倾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书信式评语,展现人文之美
作文,应该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所以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在作文评语中,改变在应试教育中已形成的一套刻板的作文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而是采用第二人称谈心的形式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评语中充满人文性。高一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成长的烦恼》,班里的陈×同学在作文中表露出自己从小父母早丧,我看了她的作文后,写了这样的评语:“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失去双亲后的痛苦和无助,令人心酸。你小小的年纪,竟承受着如此沉重的的不幸,但你并没有意志消沉,怨天尤人。老师坚信,你柔弱的双肩定能担起生活的重担,风雨过后定会是彩虹,我相信你,也祝福你!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随时把我当作朋友,让我们一起分担,好吗?”采用这种评语方式后,学生作文中少了假大空,多了真实和鲜明的个性,学生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都愿把自己的困惑、压力、看法倾诉在文中。
四、突出人文性核心,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有“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如孔子学说就是以“仁”感化心灵,以“礼”规范言行。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某老师上的《晏子使楚》一课。她以“规圆矩方”导入新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主题越来越鲜明、深刻,最后,归总到“每个人都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于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最后以一曲雄厚浑圆的《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结束课堂,像一部大剧的徐徐落幕,“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人类那永恒的声音……”,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歌声把学生、把课堂,也把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时空的隧道,在绕梁的余音中体会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尊重”。
突出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并不是要用思想性取代人文性。我们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熏陶、感染、感化,在夯实基础、培养智慧的同时让思想性深入学生的心灵,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对人文精神的展现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人性之美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自己的生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林润生著发表于2005年1月[总第269期]《小学语文教学》
2、《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王崧舟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3、《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