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作文阅卷规则 科学指导考场写作
关键词:网上阅卷;评分标准;差异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往往因不了解高考作文阅卷的基本规则而显得盲目。本文通过对日常作文教学的评分标准和高考网上阅卷的作文评分标准的比较,指出二者的差异,进一步探究形成差异的原因和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制定所依据的规则,并提出有效的指导策略,给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一、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与日常教学作文评分标准的差异比较
高考作文阅卷和平常作文批改得分的差异是由高考作文阅卷时所使用的评分细则造成的。高考作文阅卷的赋分由四个部分组成:立意赋分、结构赋分、语言赋分、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扣分。最终得分由这四个部分合成。评分细则是分别对立意、结构和语言三个部分提出具体的规定,而差异便在这里形成。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意分类赋分的差异
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形成多种立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人生经历的不同、对生活的理解的差异和积累素材的限制,往往会形成或选取不同的立意进行写作。在日常的作文训练的批阅中,教师依据《考试大纲》的标准,只要符合题意的都是扣题的作文,立意在得分中不形成差异,各种立意是不分层次的高低的。但在高考的作文阅卷中则不是这样,它区分不同层次的立意,评分细则一般把立意分为四类,对应的分值不同,从而形成一类卷、二类卷、三类卷、四类卷的不同的赋分标准。只有一类立意才可以给出50分以上的作文,二类、三类依一定的梯度降低赋分,而四类立意的赋分只能在38分左右。
(二)文体规范的赋分差异
当前的考场作文对于文体的要求往往自由度很大,很少有限制单一文体的,因此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作文的文体规范要求不高,批阅作文时文体不规范、文体不明确、文体童稚化、文体异化等错误现象往往被教师忽略,而在高考阅卷中对文体的规范要求非常严格,上述的文体错误现象往往被中心组要求压低赋分;再者,在文体选择上不同的考场作文题会形成一定的文体倾向,不是所有的作文题都适合写任何一种文体的。比如安徽省07年的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就有抒情散文的文体倾向;安徽省09年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就明显出现议论文体的选择倾向。虽然说命题的要求中都标明了“文体不限”,但在高考阅卷中是有明确的文体倾向的,安徽省09年的考场作文选择议论文体则具有明显优势,而安徽省07年的考场作文选择散文则比议论文更具优势。也就是说在高考阅卷中不同的文体选择是会形成赋分差异的。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同文体的选择是不会形成赋分的差异的。
(三)语言文采的赋分差异
对于语言文采的赋分,高考阅卷与日常教学的批阅也是有差异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评分因为不形成立意分类的差异,只要是符合题意的,语言很有文采的就可以打出一类卷的高分;而在高考作文阅卷中,由于有立意分类的差异,加上不允许跨类打分,只有一类立意和二类立意可以打出一类的语言文采分,而三类立意和四类立意是不允许打出一类的语言分的,所谓不允许跨类打分,指的是如果立意是三类,语言再好也只能打成二类分,不能打出一类分;如果立意是四类,语言再好也只能打出三类的分,不能打成二类。
二、探究阅卷规则,明确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产生的依据
评分细则为什么要这样制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去探究评分细则制定的依据,通过对各省作文阅卷所提供的评分细则的研究,可以发现评分细则是依据三个基本原则制定的,即立意优先、文体侧重、语言调节。
立意优先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中首先要确认的是作文的立意类别,形成赋分基础,结构赋分和语言赋分只能在这个立意类别的基础上调整。例如一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如果被确认为三类,其结构和语言的赋分便只能在二类、三类或四类上确认,不能跨类确认成一类。而一旦一篇作文的立意被确认为一类,则其他两个部分的赋分便只能在一类和二类上确认,不能打成三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文体侧重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中,对结构赋分提出了四类标准,这四类标准是依据当年高考作文所最适合选用的某一种文体确定的,不再提供其他类型的文体的分类标准。如2009年安徽卷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所提供的就是议论文体的结构标准,07年的安徽卷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提供的则是散文文体的结构标准。在高考评卷过程中那些选择了提供结构标准的文体的考场作文赋分相对科学,而选择没有提供标准的文体的考场作文在评卷中赋分的科学性则相对弱化。
语言调节是指在高考作文阅卷中语言文采的分值比重相对弱化,语言的赋分受立意和结构赋分的影响很大。一篇考场作文如果立意被确认为四类,其语言文采再好,也只能确认为三类的语言赋分,不能定为二类或一类语言来赋分。
三、针对阅卷规则,科学指导考场写作
了解高考作文阅卷的“立意优先、文体侧重、语言调节”的基本规则,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日常教学中,不区分四类立意,不存在文体倾向,只要是符合题意的,文体结构明确,语言有文采,教师即可给出一类作文的赋分。而在高考阅卷中如果立意是三类或四类,语言再有文采,也只能形成三类或二类作文的赋分,再加上文体选择上的差异,所以我说平常作文中打出来的高分,在高考阅卷中可能有接近一半(甚至更高)得不到高分。如果我们能够针对高考作文阅卷的基本规则进行有效训练,应该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可以让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在考场上得到一类作文的赋分。
(一)强化审题训练,确认一类立意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审题训练,教师往往只强调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炼观点的能力,教给学生提炼观点的方法和技巧。面对当今的网上作文阅卷,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辨析比较所提炼的各种观点,确认一类立意。
高考网上阅卷的评分细则在确认四类立意时,主要是区分命题及材料中的关键词,区分关键词的本义、比喻义和虚化义,区分材料的直接的核心的观点和间接的外围的观点。若能在审题教学中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炼观点,并进一步训练学生辨析比较这些观点,确认并选取一类立意进行写作,将可使学生的考场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二)增强文体意识,规范文体结构
文体结构的规范性训练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是文体不限,致使高中作文教学中每一次作文训练也都是文体不限,一次的作文训练往往会出现多种文体的写作,文体结构的指导和讲评都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文体意识必然弱化,文体结构不明确的现象增多,加上前几年文体创新的影响,文体童稚化、文体怪异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随着问题程度的不断加深,高考作文阅卷对文体结构不规范的打击力度也愈来愈大,甚至对于那些“四不像”的文体往往一票否决。因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必须强化文体结构的规范性训练,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确定一种文体进行指导,批改后再对这种文体做重点讲评,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
要科学地指导考场写作,就必须全面了解网上阅卷,本文在坚守评分细则的保密原则的基础上,跳过评分细则的解读,探究细则制定所依据的规则,力求让一线教师正确认识高考阅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场写作,还学生一个公平,维持高考的公正。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