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形成学生基本美术素养为核心,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程评价应能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尽可能地挖掘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东方绘画的主导是中国绘画,而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及表达方式等组成。加之这种文化为“复合型”的,集文字学、古(现代)汉语、诗词格律、书法、中国画等等学科为一体,并且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宛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水太清则无鱼,画太明(清晰而无隐藏)则无韵(韵味);一揽无余,就缺少美的回味……。
传统的中国画是讲求共性的。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平常心是道”等都可以看作是针对共性而言的。这就是说画家要有“大同的心界(境界)”──能包容万千、博大宽广的艺术境界;而“平常心”是指在绘画上我们要追求一种“大风格”,而不是狭隘的个性。一音多字(音、韵加上格律)造就中国文化──文学上的诗、词、歌、赋的存在与成就。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宋代评论家邓椿曾说:“画者,文之极也”(《画继》),认为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丰、寡。因此,想在中国画上有所造就者,不能单纯地为学画而学画,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学养,要通过日积月累、对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进行深刻的体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及审美能力。
尽量让学生能“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须从“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教案:带领学生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与我的思考
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六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人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
总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暇思无限”;而这种“暇思无限”,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词)。因为诗(词)的文学语言有内含深、寓意广、言简意赅的“功效”,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诗情画意”。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欣赏与感受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即:画读画意境文字记录诗(词),又可以诗(词)理解诗意意境绘画语言画。(诗、画相互转换)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二、学会欣赏
新课导人: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
先请两位学生扮成“宋代画院的画师(其中一个是马远)”对照着《雪》图细细地品味着……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林,大地披上银袍,天公将大地打扮得洁白无瑕,婀娜多姿,婉如待嫁的新娘——“美丽动人”。人踪缈缈、兽迹难寻,整个冰雪世界是多么空寂、清新,又是多么寒冷,严酷啊,这漫漫冬天多么长呀……。忽然,闻得一阵阵“呀呀”的叫声,只见一行白鹭(候鸟),又从南方飞回来了,树上的雪开始熔化了——春天来了。<宋>?马远的《雪》图。依画意写诗: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①。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②依旧还。[数迹难:这句话的意思是:猛兽因天气的寒冷,而躲藏起来(冬眠),故看不到野兽的足迹。②白鹭:白鹭鸟(候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师:艺术是文化的产物,故,艺术要与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空间、环境、音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书、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三、学会表现
第2节:组织教学,检查学具,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是学会观察,积极参与讨论与实践。
1.复习上节内容,根据各人的喜爱,自己临摹一幅山水画;
2.分小组推荐展示、分析、评价作品;
3.教师点评;山水口诀:“树为山之衣,石为山之骨;云为山之气,水为山之血。”
4.作山水技法——树法演示,学生跟进临摹;
⑴树法:树杆:画杆之法无论中锋。侧锋四笔即成。⑵树杆穿插法:画两株以上之树于一从者,切忌平行须分形而或交叉而生。根顶亦须前后参差以免呆板。第一株为主树。较第二株(客树即稍远树而言)略低。以显宾主揖让之势。露根法:平坡臾土多不露根。但悬崖、临水则露根。分简式、繁式两种。
四、学会创作
教师“设计景物”:深秋的石山中,蜿蜒的石玑。火红的枫林,祥云环绕着山林,几间茅屋在云中时隐时现……杜牧坐在一块小山石上赏秋,一旁站着端着酒具的书童。教师说:“诗意画的创作主要根据诗中说的内容来进行,尽量贴近诗意。用我们的绘画语言,将诗中描绘的记录下来。
作业(可任选一题):
1.清·王士贞(题画)一斗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元·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可根据自己喜爱确定一首古诗。
教师辅导:教案实施后,特别是第一节欣赏课学生有着全新的感觉;他们都被伟大艺术所感染。故整个单元下来学生都非常认真。
作业交上来了,有的同学选择了王士贞的诗:一个身着蓑衣、头带斗笠,手执鱼杆的渔翁,坐在放着酒具的小渔艇上钩。有同学衬以长满枫树的江岸,也有饰以两三行残荷的堤边,还有的在水点缀几片落叶,这些都很好的把握住了诗歌的主题,突出了一个“秋”字;也有的同学选择了马致远《秋思》,斜阳欲坠,黑云蔽日。枯藤在老树上缠绕,有如吐信的长蛇,几根朽木成的小桥,驮着一位身着补丁长袍的书生:系着一匹毛长盖颈,腹瘦骨现的老马无力的走着,一旁是由竹子支撑的茅草屋,秋风卷着落叶吹在树前屋后,几只乌鸦在树梢上“哇哇”地叫着。我们仿佛听到书生的哀语自叹:哎!真倒霉,又在这里碰到该死的乌鸦。
五、课后心得
我从备课开始就觉得:小学阶段到初一,我们就接触过国画。从一般技法表现讲,难以体现中国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精髓。诗、书、画溶为一体,这才是中国画的真谛。是“国粹”“国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因此我认为学生到初二,理应对我们祖国的伟大传统文化艺术有所领略。故我在这节课中多加了些课时,力求使学生了解“诗情画意”,并能初步运用所掌握的绘画语言来依诗作画。
六、作者点评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一课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精粹——“诗情画意”。围绕着“诗情画意”就必须从诗与画两方面去带领(引导)学生领略先人的丹青、墨宝,玩味着古曲、寻觅着佳句;追寻着古人“渐入佳境”的“意思”,探究着今日的“诗情画意”。这样“全方位”地品味与摹学,才能体味“江南才子”成就“诗情画意”的畅快之情。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