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逻辑严谨辩证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482 日期:2023-11-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顾黄初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其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语文教育的规律,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注重把握汉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注重本民族语文教育方法的继承,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次表现为自觉的逻辑性,推论严密。再次是思考问题的辩证性,力戒绝对化和片面化。这使顾黄初语文教学理论丰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感。

关键词: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哲学境界

顾黄初教授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人这样说明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大凡一种科学理论,它的成熟过程往往经历主观经验型、客观描述型和科学解释型三个阶段,但只有到达第三个阶段才是科学的成熟期。从大量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已经摆脱了主观经验型的局限,进而从客观描述型上升到科学解释型。”值此《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再版之际,重读顾先生的论著,深感这个评价的中肯。我想,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深刻,之所以对纷纭复杂的语文教育现象及其研究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得益于他的理论的哲学境界。有人说,“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顾先生是一位富有哲学气质的长者,因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境界。

一、实事求是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首先表现为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事物的规律。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追问,一种反思。所谓哲学的精神或哲学的境界,其实质就在于对事物规律的探寻和追问,没有对规律的探寻和追问,任何研究都显得肤浅。缺乏探寻规律的自觉性,缺乏对规律的追问精神,任何研究都将缺少灵气,都会在纷纭复杂的现象面前束手无策。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追求规律的自觉性。在顾先生的论著中,“规律”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诸如“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等随处可见。《语文教育论稿》第一篇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就是“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同时,与“规律”相联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可能性”等概念的使用也俯拾皆是。诚然,“规律”之类概念的使用并不等于发现了规律,但至少说明了探寻规律的自觉性。不努力地探寻规律,甚至没有追求规律的意识,不追寻结果的原因,不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永远不会发现规律的。事实上,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不少语文教育的规律,正是这些规律使得顾先生的理论对语文教育的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实事求是,不仅是探求规律,而且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大量的事实中探求规律。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正来自实际,来自对事实的反思。顾先生说:“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生活实际,是顾先生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贴近生活,是顾先生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他主张,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正是根据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受实践频率的制约,顾先生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频繁的、不间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正是根据实际生活中语文能力受思想、智力的制约,顾先生提倡,语文教学必须相应地发展思维;正是根据实际生活中语言交际受目的、对象、场合的制约,他主张语文教学既要注意“正确性”,更要注重“适合性”;正是根据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的广泛性,他提出,“语文教学要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

实事求是,就必然注意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顾先生认为,“对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追求,往往无法脱离对本民族语文的特点及其传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比较合理的办法,应该是从习见的语言现象出发找出我们汉民族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他提倡“从丰富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汉语在词法、句法、章法上的某些变化规律,使学生能掌握这些规律进一步去理解语言,学会分析和运用语言”。根据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特点,顾先生主张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语感,“把学生从无休止的病句修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去接触和诵读名篇佳作,从中感受汉民族语言的无限魅力”。针对“语序是汉语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他认为应当让学生建立“语序可变”“语序不可乱变”“语序本无所谓优劣”的观念,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语序的优劣,调整语序。从汉语的实际运用出发,顾先生还归纳出一般语法论著所没有的汉语句子的五种基本格式:“束句”“散句”“对句”“排句”“倒句”。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对汉语特点的把握,而且在于对本民族语文教育方法的继承。顾先生说:“明明自己的祖先有许多真知灼见,有许多在当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没有认真去研究,去汲取,却把提高效率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外来经验的引进上。这是严重的失算。”因此,他把研究的目光主要投放到现代语文教育史上面,开掘传统中的“活流”。从蔡元培、刘半农、梁启超到胡适,从王森然、黎锦熙、夏丏尊到朱自清、阮真;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教法;从“文、言分合”“文、道分合”“文、知分合”到“教、学分合”“教、研分合”;从设计教学法到道尔顿制实验;从国统区到解放区,顾先生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几近全方位的研究。其中用力最勤的当数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仅发表的文章就达18篇之多。

实事求是必须关注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因此,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又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当有人主张完全恢复传统教学方法时,顾先生提醒说:“遗憾得很,当我们正祈求世间永存的这种绝妙的‘最优化’教学法的时候,历史却已跨过了若干个世纪,一切应该与教学法直接联系、相互纠结着的事物都在急剧变化,于是势必要有某些新的教学法在传统的基地上产生,并逐渐发展,益趋完善,终于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新的事物相适应。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以作文教学为例,他说:“古老的,以内容‘空灵’、形成‘凝固’、手段‘迟缓’而最终只能求助于‘顿悟’的那一套传统写作训练方式,因为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和现实需要,已经或将要被人们所唾弃。”顾先生明确指出:“出路在于改革。”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逻辑严谨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还表现为自觉的逻辑性。有了探求规律的自觉性和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就一定能求得规律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求得规律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严谨的逻辑性。因为背离了逻辑的法则,真实的前提可能得出虚假的结论。如果那样,不是和探求规律的初衷南辕北辙吗?逻辑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赵汀阳先生曾经说过:“没有逻辑的学术只能是落后的学术。”只有自觉地遵循逻辑的法则,才能使思想严密,通畅而深刻。顾先生的理论正显示出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他的论述,推理严密,有着很强的论证性。例如,“任何一种实践能力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才能发展。因此,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要受实践频率的制约,只有坚持频繁的、不间断的听说读写实践,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语文课上,企图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这违背了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又如:“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人思想品德低劣、知识视野狭窄、头脑呆板迟钝,而他的语文能力却孤立地超越他人,竟然达到准、实、巧,真、善、美的境地。因此,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除了有赖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以外,还必须相应地提高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相应地扩展知识的领域和发展机敏的头脑。”

顾先生不仅自己推论严密,而且善于发现别人的不合逻辑,因此能够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例如,当有人从“凡是好的、成功的语文教学法必须符合本民族语文的特点和规律”推出“恢复传统教学法,势在必行”时,顾先生明确指出:这是从“完全正确的前提”推出了“完全不能成立的片面性的结论”。

顾黄初先生的逻辑自觉还表现在对概念的把握上。在他的论述中,对于关键性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和特点。例如,“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的内涵要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充实和更新。”“传统,本来是一个模糊概念……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本身总是一分为二的。”“语文教材这个概念,考察其内涵,实际上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这‘多读’的‘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指所需的篇数多,还是指读的遍数多?”顾先生还善于从比较和区别中来把握概念。例如,“教材与一般读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宗旨和教学计划,按照特定读者(年龄不同、程度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的特殊读物。”

看一看学术讨论中许多不讲逻辑、随意偷换概念或转移论题的文章,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到顾先生的逻辑自觉是多么重要。

三、辩证思考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境界特别表现为思考问题的辩证性。“要尊重辩证法,力戒绝对化和片面性”是顾先生学术研究的基本信条。顾先生善于把握事物的不同方面。比如对于传统,他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区别“活流”和“积淀”。顾先生说:“一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国情,符合民族特征的观念和做法,时代将予以肯定,并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加以充实和发展。这就是传统中的‘活流’。”“一切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违背国情、违背民族心理特征的观念和做法,时代将予以否定,并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加以批判和抛弃,这就是传统中的‘积淀’。”所谓把握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不一定是正面和反面,而是不同的侧面。比如,对于“多读”,顾先生将其区别为“读多篇”和“读多遍”。他说:“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多读一些选文对提高语文水平总是有益的。但在校学习,课时毕竟有限,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选学的课文就不可能太多,太多了,超过了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度,反而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一个中学生要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又必须对于一定数量的文章的的确确下过一番精研的功夫才行。这正是语文学科教学特有的任务、特有的需要,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接受普通教育阶段所应着重解决的课题。”

正因为顾先生善于把握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他能够对一些成说进行点化,或赋予新意,或形成新说。例如,“似懂非懂”历来是人们批评的阅读状态,强调要读懂读透。可顾先生偏偏提出“似懂非懂不要紧”。因为他看到,过分地强调读懂,导致“现在我们给中小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多半内容偏浅、偏窄”。有鉴于此,顾先生说:“我倒要向中小学生建议:大胆地找些自己看来未必全懂的书来读,文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科普的,都去找来读,似懂非懂不要紧,囫囵吞枣不要紧。就像海绵吸水,从多方面去吸取养料,这样坚持下去,日后必将大有好处。”又如,人们常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顾先生偏要说“知有不言,言有不尽”,并以此为题发表短论。原来,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说同志间相处要开诚布公,而顾先生的“知有不言,言有不尽”是说教师教学时不能把自己的知识都讲给学生听,而要讲那些必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不能和盘托出,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正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或者说是教学艺术之精妙。顾先生之所以能如此点化成说,正由于他看到了“知”与“言”之间关系的另一面。

正因为顾先生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所以他的语文教学理论丰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呈现一种鲜明的立体感。他既注意借鉴杜威、布鲁纳、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外国教育家的理论,更着力挖掘本民族传统的精华;既注意研究孔子、荀子、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更积极梳理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胡适、梁启超、朱自清、王森然,特别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教育理论;既努力构建语文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又认真分析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等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构建,又涉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定位,知识、能力和相关智力的和谐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这种立体的理论建构是很多的。关于思维,顾先生不是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学科分类研究问题,而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强调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关于作文教学,他既不是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些静态要素进行分析,也不是从命题、批改、讲评这些教学的常规环节进行分析,而是根据作文教学中的矛盾和许多教师的困惑注重研究“学和用──内容和方法问题”“虚和实──材料问题”“多和少──数量问题”“深和浅──程度问题”“评和改──过程问题”。

①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初版时书名为《语文教育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