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阅读——打开镣铐跳舞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360 日期:2023-11-14 来源:论文网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新大纲》要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如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问题:(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标;(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1、重视朗读2、重视质疑3、重视创新

  [关键词] 语文阅读 课堂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朗读 质疑 创新

  语文阅读是一项主观性、个体性很强的活动。在几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之后,这一看法已被语文教学工作者普遍认同和接受,。但无论是在教改中,还是在教改后,走进中学课堂看语文阅读教学,情况都不容乐观,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将教参对文章的理解奉为圭臬,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的唯一标准。或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设置“一言堂”;或采用“启发诱导”法,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参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从而表现为一种认识尺度的过分求同。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漠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禁锢在教参规定的范围之内,使本该有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如同被戴上镣铐跳舞,总觉得不自在、不痛快,甚至从此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本文将结合自身经历谈几点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教学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5.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6.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

  分析以上要求,《新大纲》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健康个性”的强调,和对“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角度考虑,将“鉴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基础教育的特点,也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二、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在教学中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要达到《新大纲》的要求,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以读为本,是我国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这一方法对于现代语文学习来说,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就如同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教师绝不可以自己的所谓讲解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时间。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如快速阅读,提取信息;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只是体现了教法,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法的指导,即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鉴赏活动。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 ,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教师应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我教《雷雨》节选部分第一场戏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尤其是读到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时,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周朴园极端不满的神态。而在教《荷塘月色》时我选用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进行配乐朗读,乐曲优美的旋律,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2、重视质疑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它是课堂教学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 ,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 。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而且要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质疑的方法有:(1)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2)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3)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此为例子,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通过提问“作者写《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安排贾母最先出场,与贾母一同出场的有邢、王、李夫人,为什么贾母写得详而其他人写得略”,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质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风姐出场为什么不和贾母一同出场?她是怎么出场的 ?(2)为什么作者写宝玉出场先侧写后实写? (3)黛玉的形象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重视创新

  创新是教学的目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且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千方百计、煞费苦心的把学生的思路、想法往教参上引,甚至用词都与教参毫无二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21世纪的人才。

  同时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一个答案,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有时也把教参的答案作为一种参考介绍给学生,但只是一种参考,是与学生的众多理解并列的,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理解之上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在分析过程中我总是愿意运用“你喜欢哪句话” 、“你欣赏哪一段” 、“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提问,而在做总结时我也总是喜欢提问“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在本文中你学会了什么”、“课文对你有何启发”等等,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是否符合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刘邦和项羽你更喜欢(或更不喜欢)谁?喜欢(或不喜欢)他哪一点?请用文中语句加以分析说明;(2)假设你是某企业的老板或某单位的领导,有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四个人才前来你处应聘,你最喜欢聘用(或最不喜欢聘用)谁?为什么?请用文中语句说明。在课堂结尾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1)在本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2)本节课对你有何启发?两问中学生可任选一问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同时,对学生反复强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顾忌别人的看法。在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会非常活跃,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