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模式,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即将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以“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为例,以往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讲述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政策的评价上,而对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没有或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先后粉墨登场,执掌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呢?它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联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看到它们之间特殊的因果关联性,并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诸如此类的探讨正是探究学习和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又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评价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问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问题、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多极化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从自主质疑到自由思疑是探究学习的必然过程。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法国大革命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资产阶级的队伍比较大并且阶层分明,形成了金融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它们虽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利益和要求不一样,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便轮番掌握政权,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迭起,一浪胜过一浪,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超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本来要求。但“……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恩格斯)所以,热月政变和拿破仑统治时期保留下来的革命成果,基本上还是革命初期即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取得的那些主要成果。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初期本来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使命,即推翻封建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资产阶级解决掌握政权的问题,以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是由于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所造成的,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再如,关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评价问题,卖国求荣是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但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也进行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力和斗争。教学中切不可以简单的阶级标签而加以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课堂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其次,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通过因材施教、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不同学习的类型,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差异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发现自己的价值。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实际上,合作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只是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合作。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聪慧。学生对所提问题经过自由思考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质疑、自圆其说,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深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辨)论会。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